一大堆石头和一小块玉2700字
为什么海明威每天只能写几百字,而众多网络写手每天几千几万字信手拈来?海明威才疏脑笨写字慢?网络写手文采滔天绵绵不绝?这肯定不是答案。那么我们是否要来寻找一下使网络写手如此疯狂码字的动因?我找到了三点,说说看。
第一点,大概不能排除利益的因素。很多写手跟网站签了约,字数是要保证的,写不出来就拿不到银子。多写多挣,少写少得。为完成任务,为多挣稿费,就要有另一番丢失。任务是个可怕的东西,写作是心灵工作,一旦变成了任务就不可避免地会跟心灵拉开距离,就会产生很多不经大脑的糟粕,就会丢失写作的纯粹和写作的质量。
第二点,是为满足所谓市场的需要,也可以说是某种“阅读力”的催使。这种“阅读力”来自于解压和放松的渴望,而不是对文学真正的发自心底的需求,它有着极广泛的施力者,通过网络无阻碍地传导,网络的直白使之清晰而重磅地作用于受力方,也就是制造“阅读物”的写手们。被需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这种强大的“阅读力”导致了“阅读物”的主动迎合。创造轻松的消遣文字于是成为了大多数写手的写作方向。
第三点,我觉得不能忽略写手们对于写作的内心追求。网络成就了普通人的表达愿望,开放了从前被局囿的创作空间,也激发了很多人曾被压抑的作家梦想。“写”开始变成了一种释放,恣意,欢畅,甚至到了放肆的地步。不能否认其中有很多为了理想而写作的人,或者说都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但我无法把它叫做文学理想,我觉得合适的说法是“文字理想”。“文学”不只是比“文字”多两个点儿的问题。文学来自于内心的困惑,也来自于内心的明澈,来自于对生活的思索,也来自于对生命的思索,来自于自然的驱使,当然也来自于超自然的神秘召唤。具体到小说来说,“文字理想”仅源自于人类对故事的天生需求,当我们躺在母亲臂弯里睡觉的时候,这种需求就已经显露无遗,当我们长大,听故事的愿望渐渐被编故事的愿望所替代。大多数写手为了编写一个传奇好玩儿的故事而努力,陶醉在驾驭文字的乐趣里,却失却了文学真正的痛苦。“文学理想”对文字的节制和小心在网络小说里不复存在,“文字理想”使文字愉快地泛滥,加上不明就里的吹捧,这种“文字”便若田里疯长的野草,成为了“文学”这片庄稼地的灾难。
再说远一点儿,我认为,近来常有的“小说将死,文学将死”的声音,根源便是网络文学的冲击。虚假文学对真正的文学构成了遮蔽,也使大多数读者一时被欺骗和左右。对轻松的渴求使他们偏离了方向,他们觉得自己已再不需要原有的文学。图书市场随着需求偏离,也逐渐对文学形成了冷落甚至放弃。再随之,坚持文学方向的写作者越来越少,真正的文学探索越来越微弱稀薄。文学在原地踏步,甚至在各种新媒介迅猛发展的比照下显出退后之势。但我从未因此悲观过,写到这里我心里生出了一种熟悉的感觉,小时候看《西游记》,当假悟空出现的时候,我虽怀着忐忑和气愤,但仍坚信着水落石出。悟空身上包含着一切人类的美好愿望,它死,愿望灭。所以它不会死。文学就是那个无父无母,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它源于心灵,心灵在,文学生。
貌似说了很多无用的话。现在把《江山美人志》拿出来。我认为上面我说的三点可以完整地用来解释它的成因,也可以用来对抗所有对它的追捧,和所有把它冠以文学之名的论证。
不过如果仅在网络小说的范畴内比较,它应该还是部表现不错的作品。大概这类作品已有了新的冠名,叫做“新历史小说”。“新历史”是个很好的名字,我觉得应该将它送给另一类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此文不谈),而《江山美人志》这一类,我想叫“假历史小说”可能更合适些。这不是贬损,而是针对我理解的“新历史”而言(我如何理解“新历史小说”呢,展开来又是一番长篇大论收不住,略去)。小说构筑了一个帝国,讲述了它的创立和成长,涉及人物众多,时间跨度长,场景繁复,故事基本上讲得有声有色。胆魄之大,让人钦佩,架构之大,让人赞叹。
可是,我又要说,它给予我心灵的东西并不比一篇好的短篇小说或是一首小诗多。这样,引出了“大”和“小”的问题。我前面说的那么多都源自于网络小说的盲目的“大”,首先说的是大篇幅。现在再来说大架构。大架构无错,看要怎么样去把握。如果能在“大”之下也让人感到小处的美与细腻,产生微妙的感触,由无数小的心灵涟漪汇成震憾灵魂的阅读体验,由无数小的思索汇成大的追问和启示,同时,这大架构之中的东西也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大”,如世道人心,如天道物化,那这“大”是真的好了,是没有白白地“大”,是真正的大作品了。反过来,如果一部洋洋洒洒百万字,上写帝王,中写社稷,下写臣民,甚至跨朝跨国跨时代的大作,读得我们筋疲力尽,大脑也没受到挑战,心灵也没感到波澜,既没有得到艺术上的享受,也没有得到人生的感悟,这个“大”给我们的东西“小”到几乎找不到,那它便是假的“大”,空洞的“大”,毫无意义的“大”,仅仅为大而大的“大”。《江山》呢,便存在着这样的虚空。
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理说,这样一部写到建国大业的小说,应该隐藏着许多的人性纠结,许多的天道玄机。而为什么它没有展现出来?我想是缘于对人物的轻视。对故事的单纯崇尚和经不起打磨的写作目的,使之放弃了对人物灵魂的探照,使他们黯然无光。所有人物的出场都仅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展开,为了“大”能继续大下去,为了连接与构建,忽略了对人物本身的关照,使得人人都像是固定位置的人偶,没有真正的自我,只为了撑起这幕排场的大戏。你看到的只是故事在进行,而较少有其他风景。
我再来从另一个小处来说说它,随便从里面摘了一段话,如下:
“这个人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加入军队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一个谜,但梁崇信相信他绝对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人,而且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也是实实在在的,回想以前自己在军队中所受对待,而如今无锋如此器重自己,自己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用不着去考虑那么多,士为知己者死,自己把这条命送给他又如何。”
且不说“这些问题都是一个谜”中,“这些”与“一个”的矛盾,单看这一句话里竟出现了五个“自己”。这种重复不管是无心还是故意,都对语言应有的美感造成了破坏。而此文里连类似的叙述毛病都比比皆是,故而也就不用去谈语言魅力的问题了。小处的精致才显现出小说的另一种层面上的“大”。众多个粗陋的小,组成的必然是粗陋。这也是众多网络小说写得再大也是不值一提的“小菜”的另一个原因。
当然,《江山》还有许多优点,组合了许多新奇的想象,人物关系虽繁复却能织构细密清晰,故事发展跌宕起伏,战争场面如临其境,但仍旧不能使其摆脱一大堆石头的本质而蜕变成玉。说到底,我热爱由内而外的创造,而不感动于一切流于表面的虚假繁荣。
一大堆石头和一小块玉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