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作文大全>初中生>初三

吴三桂|||2600字

作者: 更新时间:

  当然不会了,很快,吴应期逃离岳州,长沙孤掌难鸣,吴三桂间内忧外困,心力交瘁,加之年纪已大,一着急一上火,就见顺治爷去了。他手下将帅见大势已去,纷纷倒戈,五十盘被他的姑父们劫持到云南,不久,清军兵临城下,守门将士开门投降了。

  吴三桂起兵叛清,大致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主观的,以三桂为代表的原明朝一大批将吏,摇身一变而成为新朝的权贵、创建新朝的元勋。他们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他们看来,从清朝新主人那里得到的福贵、权力、地位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与清朝的关系并非是休戚与共,鱼水交融,真正地融为一体,而是一种类似主顾的关系,他们受顾于清朝,自然要获取合理的报酬。而一旦停止这种报酬,如像对吴三桂等人那样,完全剥夺其利益,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不惜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他们对清朝将损失掉什么,毫无痛惜之意。他们从半路加入了这个政权,没有跟清朝结成那么深的关系。为保护政治上与物质上的特殊利益,是吴三桂悍然起兵的主观原因。

  其次,从客观方面说,吴三桂起兵,有着广泛的甚至深厚的社会基础,这是推动他前进的基本动力。他在云南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东西南北“在在鼎沸”。既然他反叛朝廷,何以如此得人心?这是因为刚刚建立起全国统治的清朝并未得天下之欢心,广大的汉族各阶层人民不喜欢这个朝廷,他们宁肯由本民族的强人来统治,也不愿接受关外一个异民族向自己发号施令!清兵南下屠杀过成千上万的汉人。前事不远,人们记忆犹新,那种亡国遗恨不会在短期内被消除。新来的统治者,清朝的封疆大吏,地方官府,并未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光明,相反,想法鱼肉百姓。旧恨新仇,激起人们怒火中烧。他们响应吴三桂起兵,正是这种不满和愤怒的总爆发。这一点,圣祖也认识得很清楚,他说:“吴三桂初叛时,散布伪札,煽惑人心,各省兵民,相率背叛,此皆德泽素未孚洽,吏治不能剔?所致。”。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一。因此,吴三桂的行动,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至少说,在一定时期反映了汉族大多数百姓的愿望。进而言之,吴三桂本人的利益,跟汉人的利益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已降清的将吏纷纷倒戈,百姓纷纷参军参战,在很短的时间,把清朝置于空前孤立、空前危机的境地。这场战争,从狭义上说,是清统治集团内部集权与分权之争,亦是加入清政权后而形成的原明将吏集团同占主导地位的满族贵族集团的权利之争。从广义上说,是汉民族广大人民拒绝接受清朝统治的斗争,也是明末农民抗清斗争的继续。换言之,它是明末抗清斗争之滥觞和余绪。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吴三桂反清带有鲜明的民族矛盾和斗争的政治色彩。因为发动和领导这场斗争的,既不是普通农民,也不是一般的士人,却是原明的显官,当今显赫的亲王,他的部属骨干也都属于统治阶层的人物。他们同清抗争,不过是为一己集团的利益,并利用了人民的抗清心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吴三桂起兵还不能说成是“起义”、“抗清”的正义事业。无论是吴三桂,还是耿精忠、尚之信及其有关联的一群人,无一例外地都是寄生的腐败的集团,他们还保持着原明的某些腐朽习性,力图维护以往的旧制度,保持着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特殊权利。在他们的王府范围,实则带有农奴制的特征。不言而喻,以吴三桂为首掀起的政治动乱,最终不可能给人民带来好结果。广大人民群众中途抛弃了他们,原因即根源于此。

  但是,战争具有一种伟力,它能把那些用行政命令而无法消除的陈规旧迹一扫而尽。吴三桂发动内战,以巨大的力量冲击了清朝统治者强加给人民的某些不合时宜的枷锁,并打破它的统一,使之在新的基础上再统一,调整和修改以往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政策,实行新的政策。无疑,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样,圣祖倾全国人力物力来进行这场战争,最终消灭了吴三桂等各个政治与军事政权,在中国土地上,彻底铲除了明末以来所形成的腐败的封建官僚兼地主的军阀集团,拔掉了植根在封建制度上的一个毒瘤,这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以此看来,这场内战的爆发和持续一段时间,并不是一件坏事。当然,任何战争都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招致生命与财产的巨大牺牲和损失。这是无法避免的,若从长远看,从社会的发展看,付出某种代价,以损失和牺牲换来社会的进步,也是值得的。

  吴三桂以失败告终,是很可悲的。他本来有胜利的可能性,至少说可以划长江或黄河为守,历史就会重新出现南北朝对峙的新局面。这种情况并未出现。主要问题是三桂在军事上没有取得稳定的胜利,而所取得的胜利又没能巩固下去。军事的失败,又根源于三桂的战略思想的错误。他从云南出兵,以闪电的速度直进至长江南岸,如果他能乘清兵未集,迅速渡江,进至黄河流域,截断清朝东南的漕运,号召黄河以北原明朝降官降将倒戈;进而再带动人民群众响应,将置清朝于极端孤立又措手不及的困境中,如势有可能,就进逼京畿,将迫使清朝统治者北迁,或许被逼回关东老家,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是,三桂没有这样做。他最大的失计是,驻足湖南而停止进兵,从而使清军集结,圣祖调兵遣将,从容部署赢得了时间。他在军事上陷入保守主义,消极防守已得阵地,部队的锐气一落千丈。而圣祖则采取稳住长江防线,顶住湖南吴军的军事压力,从其两个侧翼展开进攻,各个击破后,再集中全力对付湖南的吴军。这个战略击中了三桂的要害,可惜他至死不悟,听任清军的分进宰割!等到三桂死后,吴应期提出北进计划,为时已晚!

  而随吴三桂起义的将士们则作了殉葬品,圣祖将被俘或投诚的吴军都采取了极其严厉的刑法。圣祖及其统治集团这样做,实则是对已放下武器的投诚人员的一次血腥镇压,是一次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疯狂报复。圣祖的政策和行动,最深刻地反映了清朝封建统治者的阴险和刻毒的本性!以此而观察圣祖前后言行,所谓“仁慈”何在?为何前“慈”而后狠?只能说明一个道理,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和欺骗,而不受道义的约束!

  圣祖屠杀手无寸铁的人,株连无辜,又使幸免一死的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世世代代遭受苦役,而永世不得翻身。三桂的藩众除被处死之外,不管官吏,还是士卒都被流放边地。东北是主要流放地。康熙末年,据“羁官”于辽东的王一元所见,沿途看到许多站丁,蓬头垢面,生活极苦,问及他们,都说原是吴三桂的部属,被发来塞外充站丁苦役。一些佐领一级的将官也同士卒一样地位,不过,这些士卒还保持着以往习惯,称他们为“老爷”。

  哎,吴三桂,只不过是个对权力热爱,不甘寂寞的小人物而已。可他却干出了几件举国震惊的事情,这说明他还是有一定胆识和魄力的人。


吴三桂|||字相关文章:

下课中的魏蜀吴三战450字

我与青奥同行成贤街小学分校四三班 吴玉雯500字

三千越甲可吞吴700字

吴三桂|100字

吴三桂||800字

吴三桂||700字

吴三桂|||100字

吴三桂|||2600字

美丽的大沙河-道真玉小三(2)吴昊潞200字

吴三桂|500字

吴三桂|||2600字

当然不会了,很快,吴应期逃离岳州,长沙孤掌难鸣,吴三桂间内忧外困,心力交瘁,加之年纪已大,一着急一上火,就见顺治爷去了。他手下将帅见大势已去,纷纷倒戈,五十盘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给父母的一封信

下一篇:同学情

精选图文

  • 自然之礼——雪900字
    自然之礼——雪900字

    马上临近期末考试了,英语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上着课,而我坐在位子上心不在焉,手上玩着笔,眼睛则瞟向窗外,心中在想:下节...

  • 与雪相伴的日子800字
    与雪相伴的日子800字

    午休,又是在学校“坐牢”的一天,窗外的雨声总是那么助眠,正好也快到中午的熄灯时间,我寻思着也得好好睡上一觉。在意识迷离之...

  • 放下武器500字
    放下武器500字

    读完《第11个小时》,心中有股化不开的滋味,想到仍在继续的俄乌战争,顿觉难受。战争无疑是恐怖的,不人性的,里头没有小孩,...

  • 另一种陪伴800字
    另一种陪伴800字

    记得初学小提琴时,人生中第一把小提琴是令我最为喜爱的,是这把小巧玲珑的琴陪我走过了苦涩艰难的初学生涯。我每天捧着它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