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精选31篇)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1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组是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分两大板块——“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
今天,我在家长开放日上向家长展示的是“诗海拾贝”的主题选定课(即开题课)。整堂课上,学生热情高涨,诗声琅琅,十分投入。
要知道,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又是文学的起源,古今中外,无数的诗歌向学生奔涌而来。面对这浩渺的诗海,如何不迷失方向,并在诗海的漫游中拾到五彩斑斓的贝壳,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也是必须要克服的困难。
诗海拾贝中有六首诗,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现代诗的开创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从国内的诗作到国外的名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在这节起始课,我就紧紧抓住这六首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确定实践的主题。但是孩子们选择的主题往往容易偏大,难以开展,如:学生要研究元曲,研究李白,比较国内外的诗歌……显然不容易操作,有些甚至连专家都难以入手。于是,我就以这六首诗为引子,引导学生给诗歌分类:根据主题来分,可分成送别诗、爱国诗、咏物诗等;根据诗歌的发展史来分,可分成《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等;根据地域来分,可分为国内的和国外的诗歌……接着引导孩子对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聚焦,学会遵循“选题宜小不宜大”的原则,如:同样是研究宋词,可以引导孩子就研究某一个词作者,对同一词牌名的不同作品进行收集、欣赏……这样的点小,易操作,贴近学生的实际。可就学生反馈所选的主题来看,我在课堂上的“聚焦小实践点”的意图落实得还不够好,所以在选题前是否还可以更加明确地告诉学生“诗歌可以根据多条线来分类,其中都有相互交叉的,如果选择某一条线上的某一个点来确定自己的主题”。这样,学生选择的主题点会更小,更容易操作,学生的收获也将更多。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2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组是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分两大板块——“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
今天,我在家长开放日上向家长展示的是“诗海拾贝”的主题选定课(即开题课)。整堂课上,学生热情高涨,诗声琅琅,十分投入。
要知道,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又是文学的起源,古今中外,无数的诗歌向学生奔涌而来。面对这浩渺的诗海,如何不迷失方向,并在诗海的漫游中拾到五彩斑斓的贝壳,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也是必须要克服的困难。
诗海拾贝中有六首诗,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现代诗的开创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从国内的诗作到国外的名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在这节起始课,我就紧紧抓住这六首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确定实践的主题。但是孩子们选择的主题往往容易偏大,难以开展,如:学生要研究元曲,研究李白,比较国内外的诗歌……显然不容易操作,有些甚至连专家都难以入手。于是,我就以这六首诗为引子,引导学生给诗歌分类:根据主题来分,可分成送别诗、爱国诗、咏物诗等;根据诗歌的发展史来分,可分成《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等;根据地域来分,可分为国内的和国外的诗歌……接着引导孩子对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聚焦,学会遵循“选题宜小不宜大”的原则,如:同样是研究宋词,可以引导孩子就研究某一个词作者,对同一词牌名的不同作品进行收集、欣赏……这样的点小,易操作,贴近学生的实际。可就学生反馈所选的主题来看,我在课堂上的“聚焦小实践点”的意图落实得还不够好,所以在选题前是否还可以更加明确地告诉学生“诗歌可以根据多条线来分类,其中都有相互交叉的,如果选择某一条线上的某一个点来确定自己的主题”。这样,学生选择的主题点会更小,更容易操作,学生的收获也将更多。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3
《诗海拾贝》一课,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陌生的。怎样让学生对诗歌教学既感兴趣又有所得呢?首先让学生自学“诗海拾贝”的内容,(“诗海拾贝”包括四篇古诗和两篇现代诗)独自完成同步和随堂的有关作业,允许学生通过查资料、借用工具书等途径来完成。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交流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有疑问的提出来一起解决。
在交流的同时还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比如:课件中显示的两首诗。于是课后布置让学生再去找同人诗(同一个诗人写的不同诗)和同类诗(比如都是写春天或花等同一类的诗句)等。接着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学习《诗经·采薇》等四首古诗,准确的说是一诗、一词、一曲。不但要求背诵默写,而且要求掌握字词的意思,并结合一些《诗经》的内容,丰富诗歌的内容。比如:《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诗、词、曲有什么不同。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等。同时理清诗歌的发展轨迹,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古为今用的训练,让古诗走进我们的作文中,收效很大。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4
让学生在课堂交流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有疑问的提出来一起解决。在交流的同时还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比如:课件中显示的两首诗。于是课后布置让学生再去找同人诗(同一个诗人写的不同诗)和同类诗(比如都是写春天或花等同一类的诗句)等。
接着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学习《诗经·采薇》等四首古诗,准确的说是一诗、一词、一曲。不但要求背诵默写,而且要求掌握字词的意思,并结合一些《诗经》的内容,丰富诗歌的内容。比如:《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诗、词、曲有什么不同。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等。同时理清诗歌的发展轨迹,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古为今用的训练,让古诗走进我们的作文中,收效很大。在学现代诗《太阳的话》和《白桦》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说说:“你读了这两首诗有什么感受或收获?”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明白诗歌的一些独特表达方法,有丰富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等。最后总结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与联系,另外通过仿写进行拓展,学生对现代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5
授课之后,还有很多遗憾留在心中。首先,我的教师个人素养还需要提升,在这样一篇千古名篇的教学上,虽然我事先的准备充分,但是由于我的个人素养的不足,所以,我还需要多汲取营养,努力提高自己。其次,我的教学意识还需要转变,我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足,课堂上的引领作用不充分,在学生感悟困难的时候,我就比较急躁,常常以我的感受去代替学生,而忽视了怎样去引导学生感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没有一个高超的教学方法,很难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很好的引导学生。
还有,我的课件利用不够充分,我制作的课件和本诗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但是,由于我的设计环节上不够完美,所以,教学辅助手段没有发挥出最佳作用来,课后,我反思,可能学生会对那些画面留下印象,但是这些画面由于缺乏了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学生也不肯能去全身心的留意,所以,如果将课件的播放能够选择最佳时机,一定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当然,我的这节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希望今后通过个人教学经验的提高和积累,在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和取经,让我的水平不断提高。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
“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7
识字对于一年级来说是最重要的教学,识字数量多,难度大,要使学生学得快,我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字的识记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孩子们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自己学习生字就不那么困难了。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节课时,我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4人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边实验边不禁说:“升了,升了,真的渐渐升高了,跟课文讲的一样。”实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指导朗读不到位;2、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没法进行,此乃一大失误,听、说、读、写没能落实到位。在本节课中,自己虽然渗透了一些新的课程观念,但还不够放手,今后还需要不断学习,好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8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9
上完课下来,感觉酣畅淋漓,指导学生的朗读很到位。
我首先让外地生谈来自哪里,思念家乡吗,思念家乡的什么?导入课题,拨动他们的情弦,垫定思乡的感情基调。然后告诉学生有一位词人也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并做了一首思乡的词。接着出示词人介绍,重点介绍他是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所以这次随皇帝巡视远离了故乡,他文武双全,是清代三大词人之一,词风哀婉凄艳,并提醒这首词应以什么情感来读。再指导学生读课题,指出既是词牌名也是词的主题。让学生一读词,将词读准、读顺;二读词,读出节奏、味道,三读词读出感情。学生一遍比一遍读得好,但毕竟是多凭语感,所以读得比较空泛,我示范着读了一遍,让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意韵之后,就进入到词的具体学习中了。我采用出示一句词就投影配套画面,指导学生观察、描绘,把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之后再读,这样学生就能入情入境立体式地读了。在学习“夜深千帐灯”一句时,虽然学生能够领会灯的数量之多与美丽,但不能感受到那种壮观的情境,经我点拨才领会了;能够说出词人当时的心情很高兴,但不能体会出豪迈之情,经点拨、范读后,也都能带着豪迈之情读出那种“千帐灯”的壮观。上阙学完之后我让学生再回过头来读一遍,学生就都读得很投入了。
进入到下阙的学习时,让学生观察、描绘“风一更,雪一更”的画面后,我随即抓住词人冻得睡不着而思念家乡、想念亲人设计一出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寒冷中的词人与亲人对话的场景,这样一下就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了,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词人既想亲人又见不到面,连梦都梦不成的痛苦与悲哀,从而一举突破“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接着学习“故园无此声”一句,让学生想象故园的繁华温暖而更加烘托出词人处境的凄惨。学完之后让学生读这阕时他们已经能读得身临其境并哀婉凄艳了。最后回过头来指导学生理解全词,问他们“作者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学生回答出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身心分离后,要求他们读出那种身心分离之感时,他们已经都能读得伤心欲绝了。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10
因为是第一课时的关系,所以这个阅读不是课堂的重点。我利用了四个关键词来引出课文内容,能促使同学们更简单的了解课文内容,将这个四个词语联系起来完整课文。首先,指名读词语,随后加快速度开火车读,然后连贯的通过词语带出课文内容。可是,刚开始引导进入课文的时候却落下了一个环节,直接跳到了讲故事去了。然后通过两个问题来引出课文的中心,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列出了他们互相称赞的话语,原本练习读句子是第二课时的重点,但是我觉得在第一课时也可以相应的读一读它们的语气,这点没有很到位。最后一个环节是合作读课文,因为时间把握不准,给他们练习的时间我认为还不够充足,很唐突的就要他们开始合作读课文。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我发现了,孩子们对生字还是比较在行一点,关于生字那些举手的就特别的多,应该要多鼓励他们在深入课文也能这么积极的跟着老师才对。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11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时间,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现在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内容,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三、课后练习,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12
《日记两则》是一片以“梦”为主线,以“助人为乐”为教育思想的课文。通过自己在对这篇课文的备课,以及教学活动过后的反思。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需要继续发扬,并要做得更好的方面。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抓住每节课的知识点,把握每节课的思想,并让学生们在读中感悟课文,在感悟中升华。此外,继续在平时要求学生们的坐姿,拿书等学习习惯。从学习习惯中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
我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改正:
首先,对语文课堂教学常规尚有盲区,头脑里不清楚一节语文课应该是怎样进行的。通过自己的备课,发现自己对语文教学活动的流程有些模糊,流畅地设计一节语文课有些困难,这样会在教学活动淡忘一些教学环节,影响自己的教学思绪,同时我的语文教学语言不够成熟,经常发生有些话不知道该怎么说,不知道这句话在语文课上该怎样说出来才像是在上语文课。
其次,对特定年龄段的学生能力和适应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了解不到位。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由于一些原因,其中也包括由于对语文课堂常规的模糊,导致对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含糊,自己竟画蛇添足地让二年级的学生在课文中准确画出问题答案的句子,我发现在这个特别的年龄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是不能信手拈来,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在这里不仅表现出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常规的空白,同时也透露出新教师没有教学经验。
再次,读书。学生们在读书上的问题不是在这节课才发现的,原本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尚未成功解决。通过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二年级的学生应该以读为主,在这之前,我一直担心度把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读书,就势必会减少识字和理解课文的时间。但在上了这节课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应该通过反复地朗读来找到问题的答案,来理解课文。我想,今天过后,我会将适当的时间还给学生来读书。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13
1、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形成学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的基础。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14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15
今天的上午我上完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后反思这两节课,我觉得还是收获多。
收获一:收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高涨热情。我从没有体验过孩子们人人激情参与的语文课,就是后几名的从不举手的同学,现在的语文课上不但屡屡举手而且是满脸兴奋地抢着举手,希望我点他们的名字。我真恨一堂课就45分钟,不能给每个同学一个展示的机会。不过我的公平原则就是一节课不叫一个同学两遍,这也算是不公平中的公平吧。
收获二:以后必须深备课。自主预习的八项任务,教会了学生查阅资料了。以前孩子们是张着口等着老师“喂”,现在孩子们不但自己“吃”,而且想把自己吃后的幸福和快乐与大家一块分享。好几个同学都能讲讲胡适的故事,我都很吃惊的。这让我认识到以后必须深备课备好课。
收获三:学生学会语文思维了。这不但表现在孩子们的欣赏字词句段上,更表现在孩子们的“三问同学”上。上节课,还能听出有些同学是“明知故问”,而这节课却是“虚心请教”的问。比如,王蒙蒙问的为什么“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而不是“一万分之一”。这个问题已提出,同学们都笑了,但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得了。自然是我出马了,可是这样调动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也启发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再如,赵琦问的“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中为什么说自己“混”呢?所问的第一个同学没有回答对,然后多半的同学举起了手,抢答这个问题。第二个同学回答对了,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这样的课堂是思维的课堂是表达的课堂也是幸福的课堂,还是师生其乐融融的课堂。为自己这学期改变教学方式而高兴,也为孩子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而庆幸!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16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走近文本中的人物,与人物进行对话,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没有对两个人内心世界进行描写,但吉姆所描述的窗外的景色足以表现他美好的心灵。所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十分重要,我抓住了这个重点,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分三个层次逐步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重点,三个层次分别是一、读出窗外景物的美;二、读出吉姆病重的样子;三、读出吉姆对大卫的鼓励和关爱,并配以恰当的语言、反复的引读来渲染气氛,以达到更好的朗读效果,朗读是一个目标,但也是一种手段,接着我又创设了对话情境,使学生通过对话表演更加深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理念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次,注重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写出大卫对吉姆的话,这一训练内容既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是学生的一次课堂练笔。通过对《最后一片树叶》的欣赏既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升华学生情感。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17
①“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基础上的。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要技能表现在环境构建和资源利用与设计上,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讲解水平和表演能力上,所以在课前教师就创设了一个教师与学生比赛诗歌朗诵的情境。学生和教师比赛朗诵其实是不公平的竞争,因为教师借助了计算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与教师一争高低的热情、。
②“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是一句空话,授课教师在本节课以层次丰富的“任务”为基础,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制作配乐诗词,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一件作品,成功后的喜悦洋溢在每个学生的脸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能像过去那样,不顾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应代之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分工合作,成立制作小组,其中包括导演、美工、朗诵、音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取得意义建构的效果。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走到学生中间,参加学生的讨论,从中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18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本课是可读性较强的故事,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基于上述原因,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尽可能放手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于是设计了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畅、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在朗读的基础上积累词汇,理解文章大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诵读法,以及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来掌握和理解课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在教学方法方面,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是我校各科通用的教法和学法。对于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利用这些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19
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20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下面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读 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21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在确定探究方向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充分走进文本之后,思维活跃,主动质疑,老师整合问题,确定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不足之处:文章5-8节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22
拼音教学非常枯燥,脱离现实生活,学生不太感兴趣,更何况是一年级的学生,其本身注意力的时间就很短?但如果把它们放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我觉的效果就不同了。
我在教学声母gkh时,指导学生联系口语的读音体会字母的发音方法。我让大家先观察图画,然后找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先通过看图说话发准“鸽子”、“蛋壳”、“荷花”等词语的音,让他们相互间再来试试如何发好声母gkh的音。学生通过比较,缩短“鸽”后面的拖音,读得既轻又短,准确地发出了声母g的读音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成功的体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之高涨起来,这个时候我抓住他们的学习热情,先给他们做示范编儿歌,并讲清楚编儿歌的要领,让他们尝试自己看表音表形图编儿歌进一步体验发音方法,同时初步让学生接触词语(口说),从而接受新的挑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并努力为孩子们营设了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个别学生刚入学,觉得到处都新鲜,注意力不够集中,接受比较慢,还需要个别指导。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23
在前不久的教研组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太阳是大家的》一课。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看似简单,但要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为此,我决定通过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感悟其中的含义,体会蕴涵的快乐情感。
在 学生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后,为进一步激发读书兴趣,我决定顺势showshow自己的朗读。我对学生说,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肖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可以 吗?你们听听老师读的美不美?一番话说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都静静地期待着我的朗读。我绘声绘色地读起了课文,刚一读完,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 声。也许当时听课的教师,会怀疑这个环节是不是我提前授意学生这样做的。其实完全没有,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期望,我课前练了好几天,反复酝酿自己的情感。 我对自己说,首先要读的感动自己,再才能去读给孩子听。我可以断言,孩子们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其中饱含了对老师的赞赏和崇拜。由于我示范的成功,后来孩 子们评读的时候,一个个站起来评的头头是道。自然也引发了“像老师那样读一读”的读书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嫌麻烦,不愿意花时 间准备范读,而用录音磁带来代替,或是干脆省掉了这一环节。我想,这样长此以往,学生阅读的欲望便会慢的消失怠尽。其实,语文教师本身对小学生就是有很大 吸引力的,孩子们往往对老师充满了好奇、崇拜。当他们看到老师也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那么卖力地读课文。我想,学生怎么可能不受到影响呢?既然教师的示范 对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白白放弃这么好的资源呢?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24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教学前我认真地读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文中的亲情所打动。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算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在教学参考书中提出了三个课时完成的建议。我在备课的时候,删减了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那些思维度不高的问题,我抓了两个地方。一是指导学生分段,理清文章思路。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分的: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解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我认为这样分段条理不够清晰,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做了调整和改进。我根据学生看课题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抱母亲?”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原因。学生很容易找到先后两个原因“换床单”和“报母恩”,我顺势提出“找一找课文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因为护士要换床单而抱母亲的,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学生很快便理清了条理,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25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很多老师害怕上这样一些伟人、名人的文章,像二册的《邓小平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觉得跟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有的甚至觉得没必要选入教材中。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想法。
偶然间我发现我们班孩子模仿“奥特曼”的游戏,很多男生谈到长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奥特曼,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喜欢它呢——那是因为“奥特曼”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诚善良、易受熏陶感染的特点,把我们文章中的“雷锋、邓小平、毛泽东”等名人也成为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英雄故事,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看来,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动情了是上好这类文章的关键。如何让孩子动情呢?
一是树立形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要非常庄严、神圣地介绍人物,如生平、事迹、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人物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味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
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怎样让孩子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采用把诗歌内容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在此练习中,学生对雷锋的感动不再肤浅,体验深刻了,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神情并茂的倾诉。
三是情感的延伸,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表层意思,哪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通过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雷锋,快来夸一夸吧。用句式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将会变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26
《大树的故事》这节课是我和孩子们都喜欢的一个学习内容,我把这节内容提前到这多彩的秋天。
故事最能触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决定用“大树的故事”导入课题。这个故事应该是一个开心的、让孩子们动手动脑的故事,经过反复思考,我编出这样一个故事:森林里有一颗好大好大的树,它的根须扎得很深,树干又粗又壮,树枝向四周扩散,满树茂密的叶子绿的发亮。谁能画出这棵大树?我指两名学生画大树,比一比谁画的大,然后范画一棵大树,边画边概括树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接着讲故事:这棵大树可是动物们的乐园——小鸟在树枝上筑巢、小松鼠在树干上睡觉、小兔子在树下采蘑菇……慢慢地,它们都成了大树的好朋友,每天都有好多动物朋友陪着大树。谁来帮大树把朋友请到身边?我让举手积极的同学自己上讲台,把动物朋友画在最恰当的地方。并很快确定学生的画里缺乏的重要方面,悄悄对个别学生进行提示。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27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和学生一样,我也懂得了许多有关邮票的知识,和孩子们又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讲课自己又得到了一次锻炼。
我们班有许多小邮迷,我借此机会请他们把自己珍藏的邮票带来给大家看,全班同学都承认邮票确实是“微型的小百科全书”,小邮迷们也高兴极了,决定把集邮进行到底。
我认为课文教学并不能拘泥于课堂,而应时刻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长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我和学生们一起学完这篇课文,在要结束课文时,我说道:“学了这篇课文,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几只小手高高的举起。
我点了许家诚,他说:“我想说一个词,那就是‘创造’”。听了他的发言,我为之一震,立刻伸出大母指夸奖道:“说得好!你真是太棒了!”在他的启发和我的夸奖下,小手举得更多了,更高了,有的说“智慧”,有的说“观察”,有的说“动手动脑”,还有的说“勤思勤问”,这时谢培又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说句话,‘观察才能有创造!’”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28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29
本次小循环教学,我们三年级组选的课例是经典课文《惊弓之鸟》。刚开始设计教案,我们以突破课后的两个训练题为重点来设计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新颖性方面就不敢过高要求,显得比较平实。
但后来又考虑到要体现出大语文的教育理念,要突现新课改的精神,结果就感觉我们的初步设计太过普通,于是又进行修改。后来不同的建议多了,结果自己也就有点头皮发麻的感觉:这样也缺点什么,那样似乎也缺点什么似的。
也许这也属正常现象吧。但是经过及时的评课,我也马上意识到设计教案的最关键的地方不在于某个环节如何精巧,能否有亮点,而是必须先从整体上把住该节课的脉搏,也就是一节课要突破的重点是什么。
我把重点放在了通过充分的朗读理解,体会、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物品质,着眼点是学生的逻辑推理的思维的训练。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探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和谐发展。板书设计也体现了更羸不用剪就能让大雁掉下来的推理过程,便于学生把握。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30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偏重于人文性。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抓住文中的几次对话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鸟儿寻找大树时的焦急与艰辛。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提出问题: 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有的学生说:“树啊,我的好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篇31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描绘景物不同,但诗歌的情感前后一致。
令 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 ” “我发现了 ” “我不理解 ” “我欣赏 ”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教师及时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歌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课后让学生完成小诗:草,还是很不错的。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相关文章:
★ 东方之珠反思总结
★ 背影反思总结
★ 放小鸟反思总结
诗海拾贝反思总结
上一篇:傅雷家书两则反思总结
下一篇:论语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