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已有经验
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精选3篇)
关注幼儿已有经验 篇1我在小班的一次音乐活动中,跟着音乐的节奏( X)示范“拍腿拍腿,拍手”动作,让幼儿跟着做相同的动作几遍后,问“我们除了跟着音乐拍腿两次,拍手一次,还可以做什么动作呢?让我们动手拍起来好吗?”幼儿回答说:“拍肩两次,拍手一次,”“拍胳膊两次,拍手一次。”我又问:“除了这些,还可以做什么动作呢?”幼儿回答:“拍膝盖两次,拍手一次”幼儿回答:“拍膝盖两次”„„所有幼儿的回答都是手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接触,没有一名幼儿能联系到刚学过去不久的小兔跳等动作。听着幼儿的回答,我意识到是自己的提问出了问题。沉吟了片刻后,我又问:“我们除了用肩和手,腿和手做游戏,根据( X)这个节奏,还可以模仿出哪些小动物的动作来呢?”幼儿回答说:“小兔子跳两次,拍手一次。”“小花猫洗脸两次,拍手一次” „„幼儿的回答及动作一下子活泼起来„„
幼儿经验迁移是指个体通过回忆,提取自身的已有经验从而获得新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幼儿经验迁移的过程中的指导很重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切记生搬硬套,要尽量采用幼儿近期学习的经验进行迁移,尤其小班的孩子。另外,教师的开放性提问也很重要,能够促进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思索各个环节活动中已有相关经验蕴含的教育价值和幼儿已具有的相关经验,筛选可以提取的经验,及时巩固提高幼儿经验迁移的效果,真正让经验迁移成为幼儿学习的有效方式。
上述动作中,幼儿开始的回答都属同一水平,都是手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接触。我的预期期望是幼儿根据既定的( X)节奏型随着音乐做出更丰富的肢体动作。但是由于我开始的题问开放程度不够,没有激发幼儿的的想象力,幼儿动作的出现比较单一。这在教学活动中是常见的现象。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及时调整了提问方式,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注幼儿已有经验 篇2在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开展中,我们所指的是儿童的经验,即儿童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所有的经历或过程。如何以“儿童的经验”作为生成课程建构的基础与核心,如何充分尊重并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关注孩子的当前需要,促进儿童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互动、累积、提升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而在实践中,我们也能显而易见的发现,对幼儿经验的掌握、利用、开发,能使生成课程开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迎刃而解。本文将以大班《约克镇的早晨》生成课程开展为例,浅谈经验导向的生成课程建构策略。
策略一:经验的自由分享——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寻找课程的源头 镜头一:
幼一:我喜欢《100层》原来底下世界是那么热闹,而且很有趣。
幼二:我喜欢《夜》,夜里那么热闹,本来我怕夜晚,现在觉得夜里也很有意思。 师:刚才听了大家的介绍,我也好像听到了好多好听的故事,只有一本《钓鱼的一天》没什么人介绍,你看过那本书吗?你觉得是本什么样的书?
幼一:我看了《钓鱼的一天》,里面有非常多的人,我在里面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幼二:我没看明白里面讲了什么
幼三:它没有字,是无字书
师:其他书,我们都能看明白,可是这本书却很多小朋友都看不明白,真是奇怪!为什么呢?原来书里不止藏着一个故事,书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有趣的故事呢,如果给你们更多的时间,你能把他们的故事都找出来吗?
在这组镜头中,老师在倾听关注中了解了孩子,获得了第一手的材料。同时,这本无字书里又藏着很多有趣的细节,非常适合孩子逐步去探索和发现,于是以无字书《钓鱼的一天》作为核心的生成课程《约克镇的早晨》在大班孩子挑战的目光中拉开了序幕。
策略二:经验的整理分析——有效收集幼儿已有经验,适时调整活动方案
镜头二:课程开展的第一周,我们一直在寻找书中的故事,每一次寻找和阅读的方法却不尽相同。 在最初的三次阅读中分别采用了集体阅读、分段小组阅读和自主阅读的方法。 随着三次不同的阅读体验,教师也对幼儿阅读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并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发现孩子随着三次不同的阅读过程,已经掌握了阅读本书的方法,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有对画面进行观察、分析、讲述的能力,当遇到问题时,也能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认同最为合理的解释,可以说具有了初步的分析、判断的能力。基于这样的先期经验了解,我们认为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寻找约克镇中其它的各种故事了。于是,我们将书分发到每个孩子手中,让他们回家尽情的去寻找书里其他藏着的故事。果然,约克镇的一个个故事被孩子发现并描述了出来。
其实,有效收集幼儿先期经验的方法很多,包括有:集体团讨法、亲子调查法、集体问卷法、师幼对话法、疑问提问法、情景创设法、资料收集法、行为分析法、作品分析法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方法来进行幼儿经验的收集。在镜头的描述中,可以发现教师使用了情景创设法和行为分析法来收集幼儿已有阅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活动方案,让孩子的阅读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策略三:经验的螺旋上升——追随幼儿已有经验开展系列活动,深入拓展主题价值 镜头三:一天,项目组1的孩子们讲述了约克镇中的“甜蜜的信”的故事,教师敏锐的捕捉到这个可以拓展的点,适时的带动开始了一次集体探索之旅。“我收到过妈妈国外寄来的明信片”,“过年的时候,我家收到了老师寄来的信”,“我也想收到信,怎么没人写信给我的?”在孩子的对话中,教师针对到了孩子新生的兴趣点,对这个兴趣点进行了设计、规划,延伸出了一系列关于信的活动:认识信封、邮票→参观邮局,熟悉信的旅行→了解现代通讯的变化→认识密信→自己来写密信→给同伴写信→班级开设邮局游戏等等。这些活动不是随意安排的,每一个活动都有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作为支撑,活动进行的同时,幼儿的相关经验也在增长,正是在这一个个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孩子们感受了科学的神奇,感受了关注别人和被别人关注的快乐,一封封传递的信,也传递着孩子丰富、敏感的心。 在这里可以看到,在引领过程中,对幼儿经验螺旋式的提升是关键。在生成课程中,当主题推进受阻时,教师要通过细心观察,寻找孩子的兴趣生长点,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从他们的经验和兴趣中引申或者扩展出更深、更广层次的活动主题,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作用,促使生课程得以层层推进,又没有抹杀孩子的主动性,剥夺孩子自己进行思维的机会。
策略四:经验的有效重组——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经验的重组和改造
镜头四:课程开展的第四周,孩子的兴趣因为一个问题转移到了“纸飞机”上,幼儿问:约克镇上小男孩西米的飞机飞得可真远,为什么我折的飞机就飞不到那么远?一语既出,引发了很多孩子的同感。为了解决孩子的疑惑,我们让孩子自己来折飞机,飞一飞,比一比,寻找飞得远的原因。不过孩子们因为能力有限,自己会折的飞机种类非常有限,所以飞行的实验进行的不是很顺利。于是教师折叠了不同的飞机,编了号让孩子猜测,并说说猜测的理由。随后进行实验验证、幼儿制作、和亲自试飞。最后,我们让孩子回家和父母一起对飞得最远的机型再次进行改造,整个系列活动孩子充满了参与的热情与探索的热欲。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陶先生的这段话正是上述课程活动最好的验证和诠释。
关注幼儿已有经验 篇3在组织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总有这样的不同:有的活动积极性高,勇于举手发言,思维活跃;有的安安静静地端坐着一言不发有的大胆,说话声音响亮;有的胆怯,声音让人难以听见有的各方面表现突出,突然有一天变得不如从前有的活动幼儿都积极参与,有的活动幼儿并不感兴趣。
诸如此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不论是活动的顺利实施和完成,还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关注每个幼儿,促进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在结合理论知识和自己不断的工作实践活动中,深刻地意识到关注每个幼儿,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及开展的有效性。
给每个幼儿提供安全、卫生、可操作的材料。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让幼儿自己获得操作的感受和体验,正符合了幼儿爱动的特点和心理特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纸片和枝条等,在幼儿的眼里都是宝贝。我就把小小的纸片留起来,把公园里的枝条捡回来让幼儿做《温馨小花》和《贺年卡》等。幼儿在活动中个个积极性高,都专注于手工操作,大胆想象和创造。在《纸筒娃娃》的制作中,杨杨小朋友用纸片贴出了娃娃的眼睛、鼻子、耳朵、眉毛、睫毛、嘴等,充分表现了自己的认识和大胆表现。
给每个幼儿微笑和快乐,和幼儿一起嬉戏。微笑是人类交流的语言。给幼儿一个微笑,就是给幼儿快乐,幼儿感到亲切,得到放松。他们乐意与老师一起活动,和幼儿一起嬉戏玩耍,一起游戏,幼儿就感到快乐。幼儿的情绪高,心情好,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我发现,幼儿自己活动追求的源泉就是获得快乐。只要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他们就乐于去做。他们经常说:老师,咱们做游戏吧。因为游戏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体验,游戏中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时游戏中他们的语言、动作、情感的到了升华。
给每个幼儿表现的机会,给予肯定的表扬。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肯定是不断得到老师的关注,而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幼儿就是老师忽视了对他的关注。当老师给他更多的关注时,他会给你一个惊喜:变化大,进步快。我们班的双胞胎兄弟:欢欢和乐乐,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欢欢爱说、爱笑、爱表现,因此,得到老师给予的机会也多,形成良性循环。乐乐说话声音小,显出十分胆怯的样子,得到表现的机会相对少些。我想,同样的孩子,我们不应让孩子有这样的不同,我改变做法,不能忽视对乐乐的关注,要让他向良好的方向转变。
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