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细则
一、科学设置课程
1.有序安排教育教学工作,不随意停课,不利用学习时间组织学生搞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①严格按照规定开足开齐各类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
②我校的校本课程为:国学教育(经典诵读、古琴、太极拳、书法)
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背诵比赛及相关测试。
2.上好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①教师配备:我校体育、美术、音乐教师均为专职教师,由相关专业毕业。
②各相关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如遇连续阴雨天则上好室内理论课(体育)。不得随意变动课时。
③学生上体育课穿着要符合运动要求,不穿牛仔裤、皮鞋、不戴手套、帽子,不戴手表,不带钥匙、钢笔、圆珠笔等硬物,以防造成伤害。
④确保每位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主要活动内容有:站桩、太极拳、跳远、跳绳、踢毽等)
3.学校隆重召开庆“六·一”、“迎元旦”文艺联欢会,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古琴、书法、太极拳观摩活动,让学生展示自我,丰富课余生活。
二、改进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快乐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1.认真学习力行《弟子规》,引导、调控师生心态,探索最佳教学模式,让学生得到最快、最好、最大的发展。
2.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介于小班优势,教师除熟悉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等非智力因素,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3.通过周末德育作业和“家长学堂”,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合作性,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时间:每节课的课堂上至少有15分钟以上的学生练习时间。
5.对中途转入的学生,经校方与家长协商后,将给予一定时间的适应性教育。
三、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不增加周活动总量。
2.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
3.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各学科、各班级的作业做到整体统一、分步进行。各班主任与课任老师协商,总体调控,并对每周的作业量及其完成情况进行记载。
4.不利用假期、双休日进行集体补课。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偿家教行为。
5.严格控制考试次数。语文、数学每学期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其他学科则不进行考试。
6.加强学生用书管理。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做到“一教一辅”,不统一组织购买规定之外的学生用书,不向学生推荐各类教辅材料和专题教育读本。
7.严格控制知识竞赛项目。学校不组织学生参加未经省教育厅批准的各种知识竞赛活动,不进行各类培训班、提优班、竞赛辅导班等。
四、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制度
1.评价学生,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行发展评定报告制度。考试成绩不再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的唯一标准,还包括以下两种评定:
① “学习态度”评定;②进步程度评定
优 秀
良 好及 格不及格学习态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性,学习勤奋刻苦、认真学习目的性较明确,平时能完成各科作业、学习较认真学习较被动,有拖拉作业现象对学习失去信心,经常抄袭作业,学习态度不端正进步程度成绩上升明显力行《弟子规》成绩有所上升基本 成绩下滑《发展评定报告》中的各项成绩及其评定,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努力成果;教师给学生评定时一定要做到:慎重、规范、公正。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情况,如实向家长汇报。
五、健全教研制度
(一)集体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探索有效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整合本校课程体系。
2.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3.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4.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培训目标与现有的课程和资源,独立或合作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形成、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国学教育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
1.本校的校本课程为国学教育,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包括经典诵读、古琴、太极拳和书法。从其文化内涵出发,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应当认真考虑学生与老师、尤其是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成长、发展出发。
2)比例均衡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学校各类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
3)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4)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资源共享、整合资源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尽可能地利用或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还可以与科研人员、专家合作。必要时,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员都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管理细则相关文章:
教学管理细则
上一篇:工厂消防安全责任书
下一篇:质保及售后服务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