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档>知识百科>人群>婴幼儿

妈妈们窒息的爱 让亲子彼此崩毁

更新时间:

目录

第一章:窒息的爱 会让亲子彼此崩毁

第二章:教育孩子不能打 请对他们温柔点

第三章: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有的家长门在教育孩子时采取的方式过于极端,有的是充分的溺爱,有的人过分的严格。那么,到底要如何教育孩子呢?教育孩子方法有哪些?教育孩子的原则是什么?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盘点下吧。

窒息的爱 会让亲子彼此崩毁

典型案例1

为人父母的小韩,虽然孩子已经12岁,上六年级了,却总感觉他依然是襁褓中的婴儿,由于过于担心儿子的安全,她每天恨不得24小时监视宝贝儿子,上学和放学都亲自接送,凡事都溺爱和顺从孩子,本想让其过得幸福快乐,但换来的却是孩子的逆反和顶撞。小韩心里承受已经到了极限,代劳的父母,付出的多为何遭此冷遇?她百思不得其解。

典型案例2

深圳某中学初三学生小燕的妈妈很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她找到老师诉说:“我和她爸爸都是6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根本不明白现在的小孩在想什么,我和她爸爸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是在和孩子的沟通对她的教育上,实在太失败了。”小燕妈妈的话语里带着太多的无奈。

【心理分析】

十二三岁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飞跃发展,进入“心理断乳期”,也就是第二反抗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会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和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在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

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还是需要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但是大人时刻监视自己,控制自己。

当家长想和孩子靠近时,他们总想掌握孩子,甚至控制孩子,于是,不知不觉间以家长自己喜欢的标准向孩子提出要求,让对方受不了,失去空间和自由,感到窒息难受。可家长往往又察觉不到自己的问题,总认为自己的要求很合理,其实却在制造压力,破坏关系。

其实,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拥有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但是爱是需要能力的,这个能力就是让你爱的人从内心真诚地接纳和爱你,而不是一味地去控制对方。这样只能让对方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产生距离,关系疏远。过度的亲密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会让孩子感觉压抑而逃避,影响亲子关系。

心理学家为我们绘制了一份关系地图:关系带来热情、共鸣、亲密、分享、接纳、着迷与上瘾,也带来依赖、愤怒、嫉妒、哀伤、冷漠、厌烦和彼此控制。在亲密的关系初期,我们都有迫切的控制欲望。我们越控制,就越觉得有安全感。可是我们也发现种种的控制最终都会破坏关系。

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也要有度,不论是空间距离或者心灵距离的不适度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心理处方】

即使是最亲的人,在负面能量日渐膨胀时,也应设法远离,如计划分开住,或减少见面机会和时间,让双方透透气,回到自己的角落,有机会冷静,先面对自己,少管别人。

那么如何把握亲子关系的距离才更为恰当呢?

教育心理专家研究提出一个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完全依赖。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众多的重要决定不完全依赖父母,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纳,表现忙乱,要求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果儿童在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会出现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后会表现出高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人建立亲密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感,能恰当地对待自己。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如果过分控制,则易于形成专制行为方式,如儿童倾向于控制他人,易独断专行;或者形成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表现顺从,不愿负责,拒绝支配他人;或者焦虑过重,防御倾向明显。

因此,现代父母要与“心理断乳期”的孩子友好相处,具体行动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不过多干涉孩子;不给孩子过分的爱;不要总拿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和经历去要求孩子;不要按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孩子;学会用新的办法管教孩子,努力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谈;尽量抽一些时间和孩子友好相处,多采用游戏、音乐、活动的方式培养亲子关系;只做孩子顾问,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抉择,而不插手干预,仅建议改弦更张;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把想说的话写下;不要无所不问。

对孩子的爱,应该亲密有度,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给亲密一个合理的距离,就会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孩子就会对人真诚、友爱、关怀、体贴、理解与宽容,就有可能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收获幸福。

教育孩子不能打 请对他们温柔点

打孩子从小挫伤孩子自尊

在我的临床咨询中,的确有不少的成人把一生的不快、不幸福归结于父母的粗暴态度,使他从小就没有尊严与自信心,这样的事要两说。许多人成年后不愿意接受现实,以为如果小时候父母不如何如何,自己现在就会怎样。其实,这是一种对责任的逃避。持这种想法的人,甘愿扮演一个社会的弱者,沉浸在对过去事物的抱怨中,以“我无能为力”来放弃他该有的努力

家庭暴力摧残宝宝未来

另一种情况就是家庭暴力,父母有性格的问题,或酗酒,或婚姻危机,或社会失意,拿孩子当出气筒。这种打一般比较凶,有皮肤的损伤,严重时可能还会有躯体器官的损伤。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身心都会遗留很大的创伤,使孩子的灵魂扭曲,成年后两极分化,要不怯弱胆小,要不就胡作非为。西方社会非常重视父母对孩子的虐待行为,其中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体罚、忽视),精神虐待(骂、指责、冷漠)。专门有个儿童权益保障委员会来督促父母行使好监护权,如有证实的虐待行为,可能会取消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资格。

打孩子,你选择“传统”还是“人性”?

中国古代主张对孩子要严教,“黄荆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家严出孝子”这类至理名言仍旧活跃在国人的潜意识中。当然,从人性的角度,打孩子毕竟是非人性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决策能力,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再重视你是否是好人,是否是温良恭俭让的人,而是看你是否有能力,是否有竞争力和创造力。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好人,变成听话的人,甚至是愿意好好学习的人,但不能打出有创造力的人。过度的打骂反会损伤他成长的动力,挫败他的信心并淹没他天赋的创造力。

对孩子冷漠不亚于“打骂教育”的危害

绝对地不打骂孩子是不是就对呢?其实不然,对孩子冷漠与忽视比打骂还要伤人。在我们的临床中,有两种疾病与童年遭受父母冷落忽视,甚至遗弃有关。一是边缘性人格,这样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缺乏自我边界,内心非常苦痛。另一类是创伤后适应障碍(pTSD),童年长期处在被忽视与否定的环境中,人格退缩,依赖,常有分离样情感色彩与躯体障碍。所以,能不能打孩子,该不该打孩子,不能很简单地用YES或NO来回答,我们需要引入新的观察系统。那就是要看打这个行为对解决某个问题是否有效,有效则“响鼓不用重锤”,孩子后来会感激你。没效势必“矫枉过正”,打会打出更大的麻烦。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书籍可以把孩子领进知识的海洋,阅读书籍可以启迪孩子的智慧,能激发他对周围世界的思考,引发他对万事万物的兴趣。一般认为四五岁是孩子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年龄。但对孩子的书面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不能强迫教育,否则容易引起孩子厌学的情绪。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诱发孩子的阅读要求

家长要善于诱发孩子的阅读要求。可用形式诱发法,幼儿对书的兴趣偏重于外部形式,鲜艳的色彩、奇妙的装饰等都可引起孩子的兴趣,还有的书籍一打开,就能发出悦耳的丁冬声,还有的书里面的人物、动物等都是立体的。这些形式,都可以诱发孩子阅读书内容的强烈要求。

也可用故事诱发法。可以这样说,孩子是伴随着妈妈讲的故事长大的。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幼儿,没有再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一无所知的世界。”故事是孩子言语发展的“催化剂”。孩子都很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根据书里的内容讲故事,然后告诉他故事就在这本书里。对于稍大点的幼儿,还可以只讲半个故事或只讲故事梗概,让幼儿带着好奇心去阅读。

还可以通过影视诱发法,也就是说孩子看过的电视节目或电影,再回头看与此内容相关的书.就会觉得趣味盎然。

2.与孩子一起阅读

家长要与孩子一起阅读。从婴儿期起就应开始给孩子读故事、念儿歌。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刺激,婴儿可以逐渐理解书籍的内容,以利较好地发展语言能力。长期坚持,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滋生出阅读的兴趣与愿望。在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家长还可突然做停顿,问孩子一个问题,注意问题要适合婴幼儿的年龄水平,如问二三岁的孩子:“牛是怎么叫的?”,多次重复“牛”,并指画面上的牛,孩子会学牛叫“哞”。总之,家长与婴幼儿一起阅读好处多多。

3.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家长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多种多样的阅读材料。婴幼儿读书实则是看书,这就要求阅读材料的内容、情节应该简单,语言宜浅显易懂,便于成人讲解时孩子能够理解,尤其要注意画面直观形象,孩子能看“懂”才会乐此不疲。另外,除书籍外,广告、路标、商店名等都可作为阅读材料,由于这些阅读材料贴近生活,孩子也十分喜爱。

4.营造读书氛围

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如果家长除了打牌就是看电视,那么孩子也很难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所以说“身教胜于言教”。因此,父母应多读书,经常就书中的内容展开讨论,家庭有浓厚的读书气氛,婴幼儿耳濡目染,长大必会成为一个喜爱阅读的人。另外,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孩子的理解、评价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而言之,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丰富婴幼儿的生活内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要想使孩子成为一个有志向、有作为、意气勃发的栋梁之材,那么,就开始发掘和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吧。

总结: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宝贝,因此,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这就铸成了他们的教育思想过于严格。以上小编为您盘点的教育孩子秘笈赶紧来学习下吧。(文章原载于《中华养生保健》、《养生月刊 》,刊号:2012年4月号,作者:章剑和、陈典典,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库知识百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妈妈们窒息的爱 让亲子彼此崩毁相关文章:

妈妈们窒息的爱 让亲子彼此崩毁

目录第一章:窒息的爱会让亲子彼此崩毁第二章:教育孩子不能打请对他们温柔点第三章: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有的家长门在教育孩子时采取的方式过于极端,有的是充分的溺爱,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