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我的明天1200字
在这个信息化、数码化的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是互联网。
记得爸爸曾经对我说,在他的那个时代,想要获取知识,只有口口相传或在图书馆“泡”上一天。我爸爸曾经为了一句诗,在图书馆断断续续的找了一个星期。。。可如今,各种各样的“知识库”遍布在网络上:什么“维基百科”啦,“百度百科”啦,“互动百科”啦……你只要花30秒中的时间打开网址,输入你要查询东西,一篇又一篇、一章又一章的展现在你眼前。
相比过去,你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埋怨:哎呀,怎么才这么点东西,真实的,出版的人怎么回事;而是:哎哟,怎么那么多东西,就不能弄的简略一点,我又不需要那么多……于是,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与其在寒冷的冬日去趟图书馆,享受“人声嘈杂”,不如呆在家边听音乐边Google一下,所有东西一下子都明了了:不必边查看目录边找页码,也不必在图书馆的凳子上蹭一个下午。一切都简单了。
我现在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上上“开心网”,看看有什么新消息;挂挂QQ,升升级;看看“优酷”上面又有什么好看的视频;上“维基百科”查查“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在这些习惯中,你不知不觉又学到了知识:“哦,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于是我又会去查“巴基斯坦”,之后又回去查“联合国”就这样,一环扣着一环,在你了解一个知识的时候,另一个知识就在你的旁边。在以前,如果你想这样做的话,你只能一本书一本书的看,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读。一切都简单了。
爸爸跟我说,那时他在小兴安岭“插队落户”的时候,想跟家里人联系莫非就4个方法:电报、电话、写信还有亲自回家。电报虽然快,但是太贵,发出去一个字要3毛钱,只有在有急事的时候才用;电话那时候不是每家每户都有,打一次电话要跑到公社去打,光是接线、传达都要1分多钟,打长途更贵:东北打到上海要1块4一分钟;亲自回家看一趟更不实际,这边顾上了,工作那边落下了,回去还得挨批评、扣工资。唯一可行的就是写信了,可是这半个月的时间,光等就能把人等出“相思病”。 爸爸也无不羡慕的说:“要是我生在这个时代就好咯!”话不无道理:一个QQ能将身处两地的人在一个小小的窗口上交流,似乎距离感消失了,更多的是亲切感;现在一个E-Mail就能联系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国外友人,而对方在1分钟内就可以收到你的信,并且立即回复,你省去了等待的时间。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办到了。
距离产生美,是的,我赞同,在这一个没有距离的世界,美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明天,也与工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而是机器人。明天,也许经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理,而是在电脑前操控机器人的人。
明天,也许我就不用坐公交车去上班,而是在家泡着咖啡,点着键盘,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指标。
明天,就是We re the word-天下一家,离地球村的目标不远了。
对我来说,这是今天;对老一辈来说,这是他们儿时的未来;对于未来来说,这是过去的昨天。
互联网与我的明天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