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1400字
这里是喧闹的:我听到了并不整齐的脚接触地面声,听到了说话声,还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这几种不停息的声音,合奏成了一曲城市交响乐。这里是壮观的:形形色色的楼房高入云端,立交桥相互穿插,树木仿佛是守护着这个城市的卫士,令人肃然起敬。这里是新奇的:我看到了金发的外国人,手捧着一张交通图,四处张望;看到了穿着黄衣服的环卫工人;还看到了跨越马路两岸的人行天桥和随处可见的地道口。北京啊,我马上就走入你、探索你,你听到了吗?
走入地铁站,登上了流线型的地铁,在地铁的轰隆声中,到站了。我们一家在“建外”的宾馆安顿下来,第二天,我们便动身前往天坛。
才走入天坛,我脑子里的意念就已被全部净化了。我看到了两座亭子,不,准确的说是一座,它叫双环万寿亭,两座亭子是连成一座的,这里雕梁画栋,朱红的柱子,青绿的描画,帝王之气中又携带着一些随意、豪放,相抱一起,十分和谐。旁边的两条长廊,似乎是亭子的陪衬了。
品味完双环亭之后,我和爸爸便离开了这里。道路两旁的树木用苍老的眼光打量着过路的行人,它们都是“老爷爷”了,但它们始终相拥在一起,连成一片,保持着生命的绿。没走多久,就来到了斋宫。这里是皇帝斋戒的场所,所以房屋格调上自然有些朴素。走过洁净、寓意着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白栏杆石桥,就看见了斋宫的大门——它始终保持着皇家特有的朱红,瓦是青黑色的,他默默迎接着来往的人,目送着人们进去、出来……走入正门,走入无梁殿——这里令我耳目一新:这里陈设相对简单,在洁白的墙壁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洁净、清爽。皇帝放下了平日里趾高气扬的大架子,安静地、祥和地在正中的椅子上坐着,这形态被如今的能工巧匠雕成蜡像,复原了当时的情形。而斋宫内的钟楼却是沧桑许多,岁月的侵蚀使它显得有些破旧。钟楼上有一口大钟,相传撞它九下便是龙凤呈祥、大吉大利,我撞动着它,回声在斋宫之内久不停息……
我和爸爸走向祈年殿——它是天坛的代表,它象征着天坛。祈年殿的台阶共有四级,每一级台阶都有栏柱,都有栏板,它们是白色的,这里又体现了天坛洁身自好的布局。天坛的瓦是黑的,使得气氛变得十分凝重。墙壁是朱红的。相传祈年殿的建造是因为久旱无雨,皇帝建天坛,诚心祈雨。且抛下所谓的迷信不说,正是这种中华的信仰,才造就了天坛华丽的建筑。祈年殿内部的顶梁大柱共分两色,一色朱红,一色图案交错,美伦美奂。天花板曰龙凤澡井,雕梁画栋,是艺术伟大的创造。
七星岩是天坛的七块镇石。相传天坛的建造时间在明代,因北斗七星落于此地,故天坛修建。其实这些石头极为普通,明嘉靖九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头,表示不忘祖籍。
绕过七星岩,我们来到了回音壁。回音壁内有一殿阁,名曰皇穹宇,左右各有一偏殿。回音壁的墙是圆滑的,而黄穹宇静静地伫立在正中,两座偏殿庄严肃穆,四座建筑浑然天成。回音壁还有一奇特之处,便是两人各站在两座偏殿之后对话,虽两地有几十米之隔,对方说话声竟清晰可闻。
天已有暮色,我和爸爸来到天坛后部——圆丘坛,这古怪的名字我甚是不解,圆丘坛共有三层,但是栏杆、栏板、坛面、台阶竟皆是九的倍数。坛面光滑无比,从上往下看圆丘,能令人想到天坛的眼睛。在暮色的照应下,圆丘坛显得格外绮丽。
天坛给我的认识是丰富的,天坛给我的记忆是难忘的,北京之行,永远充满了新鲜感,我的认识也丰富了,正印证了:在游玩中训练,在实践中成长。
不过,没有任何人的描述会是全面的,如果你想亲眼看一看北京,亲眼看一看天坛,别忘了和我一样,把你的记忆变成文字吧。
北京之行字相关文章:
★ 北京之行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