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为“涂层”遮望眼1000字
个体为“涂层”遮望眼,迷失真实的自我,成为一种群体现象,就好似“涂层”的绝缘作用。
涂层技术,早已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起保护、美化的作用,但也遮蔽了诸如材料质量问题等。现如今,“涂层现象”也出现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外在的“涂层”并不令人新奇。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拍照几秒钟,P图几小时”,层层滤镜的摆拍与反复推敲的文案,是人本能地想展示自己最好一面的体现。正如王尔德所言:“不能欣赏外在之美,才是肤浅。”我们倾向于看到美好的事物,因而对这样的“涂层”并不反感。通过“涂层”,人们创造出心目中更好的自己,并为真正达到而不断努力,这也正是积极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但无法脱离群体生活的人们,使用“涂层”的目的,从实现美好的自我渐渐演变成一种“社交面具”。我们不希望自己的任何缺点暴露,所以小心翼翼地将本不属于自己的完美一面呈现给大众。翟天临学术造假一事在网络上一度沸沸扬扬,诸如此类的事件不胜枚举。各式各样人设的崩塌,印证了所谓“涂层”不过是空想堆砌的结果。适应社会是人的本能,但可悲的是将构建的虚假当作了最真实的东西。“自我涂层”此时成了不敢面对真实自我的最好麻痹,活在不切实际、虚无的幻想中,只为战胜自卑感或满足虚荣心。一方面苦苦挣扎于欲盖弥彰的自我欺骗,一方面又乐此不疲地给自己戴上类似的面具。
个体为“涂层”遮望眼,迷失真实的自我,成为一种群体现象,就好似“涂层”的绝缘作用。他人的“涂层”在我们眼中就像一个个“标签”,我们认识他人的过程慢慢被简化为看到标签的一次次条件反射,社交过程又成为对于标签的简单分类筛选。我们自动选取志趣相投的人,殊不知,那并非真实的自我,只是戴着相似的面具。
“涂层”作为一种最为理想化的个人呈现,导致的或许不只是同一。的个性。“佛系”“随缘”等词语如此盛行的今天,所谓“涂层”就好像一把保护伞。在它的遮蔽下,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态度,乃至行为准则都有了更合理化的借口。道德模范被频繁爆出与其称号完全不符的丑闻,打着“善”的旗号却行伪善之事······这些事件层出不穷,确是可悲而可怖的。不禁要问,“涂层”是否会让我们内心对于道德的意识减弱,对善与恶的界定变得模糊?如此隔绝一切丑恶、只在美好“涂层”下的社会,或许只是刻意粉饰的太平。
“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生存,而是对生命深层意义上的追寻。”我们需要“望眼”来追寻真实的自我,消除“涂层”下的危机,以求得“涂层”内外的和谐统一。
勿为“涂层”遮望眼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