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敦煌900字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暑假,我和妈妈决定探访美丽的大西北。敦煌声名远扬,自幼我就听闻。她是河西走廊上的几大文明的交汇点,有堪称半部中国艺术史的莫高窟,自然是我们此次旅程的重点。
一路艰辛,乘坐八小时大巴来到敦煌,或许敦煌矜持的美丽注定只有以旅人艰辛的跋涉来换取。初见那副副精美的壁画,我顿时感到我的五官失效,已经无法领略这份珍奇。庄重的神佛,眉骨细腻的菩萨,亦或是撩动心弦的飞天活生生地在我眼前涌现,竟没有带一缕时隔千年的疲惫。
导游介绍说,壁画完好地保存归功于画上的颜料---它们是从晶体中提取得来,工匠们从遥远的地方运来材料,又在风吹日晒中描绘着神采奕奕地神明。工匠们住在极简陋的洞窟中,真不知在寒冬和酷暑中,他们怀揣着怎样的信仰,去坚持敦煌千年的史诗。
导游的讲解让一幅幅倩丽的画卷向我们娓娓展开,我惊讶于他对敦煌的了如指掌和深厚感情,便与他攀谈起来。“我们这些导游都毕业于兰州大学,我来这里工作也二十年了。”我吃惊极了。作为兰州大学的高材生,他们本可以在高楼大厦中吹着空调做一名体面的白领,为何非要在这漫天黄沙的地方吃苦耐劳?导游理解我对他选择的不解,“小朋友,这里有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她需要代代人的厮守和奉献,而我愿意为这伟大的事业略尽绵力呀!”的确,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我们这些游客才能读懂敦煌的心声。
走出莫高窟依旧觉得未饱眼福,便去参观常书鸿展览厅。常书鸿先生是一个一生只干一件事的人---那便是奉献敦煌。他年轻时在巴黎看到敦煌遗卷,就毅然决然来到敦煌,致力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新中国刚成立,经费不足、条件极差,在一切困难中他最放不下的依旧是那幅幅壁画。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敦煌,吾国国学之伤心史也。”而我离开敦煌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却不仅是因为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更是因为中华民族千年文脉的传承。从唐宋的画匠,再到上世纪常书鸿先生一辈,至如今年轻的导游,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
正因为他们的坚守奉献,那些神佛飞天远隔千年仍向我们频频挥袖点头;正因为他们的美好初心,中华文明方能跨越悠悠经年,在这漫天黄沙中传递使命与担当。与他们结缘,我心有幸焉;与他们同行,我心有荣焉……
走进敦煌字相关文章:
★ 走进秋天350字
★ 走进乡村400字
★ 走进秋天200字
★ 走进自然700字
★ 走进敦煌500字
★ 走进敦煌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