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有感1000字
世上没有绝对的绝望,有时候,绝境的本身就包含着生机,关键在于你是否选择了积极的态度。 ——题记海伦•凯勒是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美国残障教育家,又译为海伦。
海勒。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她在19个月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也成了哑巴。
这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女孩用自己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老师沙利文女士的帮助下,打破了无边的黑暗和死寂,掌握了书面语言后又学会了说话,并进而学会了法语、德语和拉丁语,和耳聪目明的女子一起从顶级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身处逆境是的奋争和取得的成就打动了年轻的我,使她 的名字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一个涉世不深的女孩会漏过的许多东西,今天却具有了别样的重要意义。
海伦•凯勒不屈服于命运的不公,也不怨天尤人。
他接受了命运的挑战。一个既看不见又听不见的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但是她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按正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决不因为残疾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她意识到,为达到目的,她需要付出多于常人无数倍的努力,于是她一步一步地走,一点一滴的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是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沙利文女士将自己是一生献给了教育帮助凯勒、使她的生命价值获得了最大的实现的事业。如果一个正常人在成长过程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社会的关爱的话,一个残疾人就更是如此了。
对残疾人关爱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个人的素质。如果没有了社会的支持,海伦•凯勒就是再努力,恐怕也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有了社会的支持,如果没有海伦•凯勒自己的努力,她也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成就。对于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文章中,海伦•凯勒使用“看到”、“听见”这样的字眼,她对景色的描绘充满了广安、色调感和音韵感。
传记中对在海上遇到风暴和在铁路桥上遇到火车的惊险状况的描述之生动,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个盲聋人之笔。她对音乐和艺术的看法,对音乐家和艺术家作品的评论会让你忘记她和大自然的直接接触。我试想,为什么海伦•凯勒可以如此成功?难道只仅仅因为她的永不言败,她的誓不罢休?我想,应该还有她在逆境中,那种积极向上,达观的态度以及自己对自己毫不含糊的自我标准,才使人们对她如此记忆深刻。
而我们呢?面临全新的学习生涯,不也同样需要海伦•凯勒的那种可贵的精神吗?不管你面对的境况是什么样的,那所谓的希望,至少也应该存有一点点的希望!
读《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有感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