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三字经》1500字
《三字经》掀“重读经典”热
2009年2月,央视《百家讲坛》联手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重新解读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在备受金融海啸侵扰的寒冬里,钱文忠教授的“重读”给国人带来一丝暖意,也创下该栏目一年来收视率新高,由此掀起了“重读经典”热。
《三字经》全篇仅1 700多字,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历举了中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可谓小型百科全书。章太炎曾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三字经》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堪称一部简明中国通史。
世易时移,古代通俗浅显的词句,对于今人而言已显陌生;当初的主流意识形态,也遭遇新的检视。与当时的语言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三字经》,在当今语境下又该如何解读呢?
这,正是重读《三字经》的缘起。
素材点拨 《三字经》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学”和“历史”。它宣扬的刻苦、尊老、礼让等品质都是超越民族和时代的。看似浅显,却内涵深厚,人们在其中生活,须臾难离——传统的魅力就在于此。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而《三字经》恰恰能够将这样的沟壑填平一些,使文化衔接更为牢固。
运用方向 重读经典、沟通、学习的意义、时间、古与今
名家妙笔
为何要重读《三字经》?
◆ 钱文忠
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被大家尊称为“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沉甸甸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做教科书呢?当然,毫无疑问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启蒙教科书!
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这部《三字经》,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也正因如此,它流传不绝。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有什么值得讲的呢?这个看法错了!《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也正因为此,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才能理解《三字经》对于中国人来讲,特别是对今天还在学习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文章有删节)
运用指南 作者开篇便提出两个问题,启发读者思考《三字经》的意义。接着从《三字经》的历史背景与渊源引导读者了解其独特的价值,道出《三字经》在今天的地位。
重读《三字经》
◆ 葛均义
《三字经》是我儿时读熟了的,不用想,张口就能背出一长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时候,也只是背,并不知道是啥意思。
前几日因写一小篇东西,又把《三字经》翻出来,认真地重读了一遍,内心竟然是一种震撼!
短短的《三字经》,内容包罗万象。全书614句,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言简意赅,气度恢宏,放射着传统文化耀眼的光芒!
这仅仅是一首儿歌般的启蒙读物啊,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数千年里,中国人使用同样的文字,学习同样的典籍,堂堂中华,曾经是西方人心目中的礼仪之邦。可今天的“礼仪之邦”……无怪乎德国的汉学家费彬说中国的当代文化都是垃圾。
多少年来,我们都做了一些什么?我们丢弃了什么?我们今天翻读文言文,已经是望而生畏,如同学习一门陌生外语,祖传的血脉已经在断流,我们已经失去了根!虽然我们仍旧还站立在祖先曾经站立过的土地上,但这已经是一片被人心沙化异化、腐蚀污染了的土地!我们的身体长大了,思想却没有长大。我们需要回归自己先天最纯正的文化,去接受一种伟大心灵的呼唤。(文章有删节)
运用指南 人类的智慧,要靠文化的传承;人类的伟大,因为有伟大的文化。作者由对《三字经》的震撼联想到当今“文化沙化”的可怕后果,令人掩卷深思。
重读《三字经》字相关文章:
重读《三字经》1500字
上一篇:五彩的秋天
下一篇:生活需要一片无言的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