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光母亲有感1600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作者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她安详的躺在藤椅里,对着“我”笑,母亲笑得顽皮的像个孩子,而“我”却哭了,因为母亲失去了记忆。读了这一段,我心中有一丝忧伤,我仿佛听到了那个已经失去了记忆的母亲,清脆的笑声。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从“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这一句看出作者的母亲已经年龄已经很大了。一般我们看到的天空都是很美的,而作者却说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衬托出作者悲伤的心情。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母亲忘记了,她曾给过作者的那份爱,母亲忘记了,作者却没有忘记,因为是母亲让他茁壮成长,他不可能忘记。
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我好像看到了星星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中调皮的眨着眼,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照亮着小院。作者躺在母亲怀中,搂着作者,唱起在作者心中最动听的童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虽然那时作者很贫穷,但作者却很快乐,母亲的嗓音肯定不会比歌唱家唱的专业和好听,但那在作者耳边却是最动听和美妙的,因为唱歌的是他的母亲。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又叫数来宝)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溶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读到这儿,我想到自己的妈妈,她关心我的学习,关心我的健康,关心我的心情……她就像我的守护神,有时候,我的眼前经常浮现出妈妈那充满爱意的眼神,温柔的话语,我却毫不知情有时候还在心里说:真烦人,现在想起来,真的不该那样,我应该珍惜妈妈为我付出的一切。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我似乎看到了母亲坐在床边,抱着作者,讲那些神话故事,听得作者入了神,母亲又唱起童谣来了,一个个风趣幽默的童谣,把作者逗得哈哈大笑。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
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
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那时的母亲很调皮。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那坐在藤椅上笑得开心的母亲,勾起了作者的许多美好的回忆。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这里的一轮明月应该是指那些美好的回忆吧。
读月光母亲有感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