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1100字
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反映了封建时代士大夫的一种济世情怀,流传颇为久远。
对联中的“天下事”一词今仍用得很普遍,但此“天下”不是彼“天下”,语境不同,意义上已大不相同了。在对联创作的时代,中国文人尚无世界或国际观念,天下仅指中国文化被覆之处。所谓国事,指朝廷或政权体系的事,天下事则包括了整个社会和百姓的事。而今天,在一般的理解中,国事是指中国的事,天下事则指世界上的事。
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史。从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以不光彩的鸦片贸易方式进入中国,中国便陷入一种深刻的民族、文化、社会危机之中。当时,西方已进入工商社会,中国尚处于农耕社会,在相互关系上不可避免地处于被动状态。100多年来,中国的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接触了世界各种思潮,进行了各种抗争、尝试和努力,终于在上世纪中叶赢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获得了民族自主权,迈出走向历史主动的第一步。在其后的50多年中,中国首先在艰难曲折中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开始了普遍工业化的进程,并同时跟上了世界信息化的发展。
如果说,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种被迫和被动的开放,20世纪后期的中国对外开放则有很大主动和自觉性质。这种自觉的主要体现是敢于直面中国落后的现实,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表明,中国人富于学习精神,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兼收并蓄能力,能较快接受现代工业文明。
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已达11000亿美元,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相当之高,说明中国和世界越走越近,密不可分。在这一意义上,家事、国事和天下事也密不可分。今天,中国的许多家庭和外部世界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子女出国留学的,有出国旅行的,有从事对外贸易或加工制造的,有外出承包工程的,有进行政治、经济、学术、文化交流的,等等。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世界因素或外部因素日益重要,中国的外交空前活跃,中国公民在外的安全和权益保护在外交工作中日益重要。近年来,国民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大为提高,也反映了上述的基本现实。
今天,中国已是世界媒体议论的热点之一,这说明,中国的“国事”日益成为世界的“天下事”。对中国的发展进步,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当然欢欣鼓舞,但对过甚之词,也要清醒。我们需要做的事还很多,当兴当革之处还很多,“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基本态度不能改变。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有“视人如己”的伦理规范,在和世界各国的关系上,中国秉承这种价值取向,与邻为伴,与邻为善,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中国希望和世界共同走上繁荣之路,因为家事、国事、天下事日益具有了一荣共荣,一损共损的相关性,因为我们都是地球上的一个成员。
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字相关文章:
★ 关心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