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乎?1100字
好像最近李清照的文字越来越吃得开了,不知为什么一眨眼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充斥了李清照式文学,俗称“小女子”文学。大概是切合新兴白领一族的胃口罢,总之,感情细腻,文字典雅,篇幅也往往“绵绵无绝期”的这种文学形式,你方唱罢我登场,安妮宝贝,郭敬明,张悦然,这些新人足有“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架势。
对上面这样的文学形式我不敢妄加评论,一来没读过多少这些“大人物”的书,二来对敏感话题小生不希望混入口水战,落进“发迹于乱世中”的嫌疑。我只想就事论事,说说对李清照诗词的看法。
其实对李的最初印象倒不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而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印象颇深,因为这诗很早就背到,篇幅又如此短小。给我的感觉是李清照可能是一位英气十足的女中豪杰,否则怎么作出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这种错误的整体印象扎根心中,直到后来接触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才知道李清照留名青史的原因是词,作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有《醉花阴》之“人比黄花瘦”,《声声慢》之“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剪梅》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最终树立了“正确的认知”,李清照的忧愁,或者换了时髦的用法“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是我认同的一种观点。
在众多媒体中,李清照始终以古典美女的形象示人,用GOOGLE和“百度”搜到几幅图片,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与西施、林黛玉大概没两样。然而西施、林黛玉多少算是艺术形象,人们不看重西施的历史作用(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同时也别管某人考证的什么林妹妹是曹先生的丫环还是小老婆的说法。李清照能经得起这折腾吗?不久前听一位叫费玉清的《一剪梅》,很好啊,一字未改地遵从原着,咋一听还像模像样。不好意思俺音盲,不太懂音乐,但不知怎么越听越不地道。下载到MP3放来放去,最后猛一醒,拍拍我音乐细胞有待发扬光大的脑袋:这哪还是《一剪梅》所要表达的风格,分明是一个摩登女郎在T型台上卖骚(抱歉不得不用这个不雅的词语)。
现在,什么“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经典文化的方式”,诚然流行音乐还是故事新编都可以试试,不过凡是有前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保守不保守要看后果。在“重温经典”成为一种潮流被提上案头之际,要坚持的是经典还是经典,臭豆腐还是臭豆腐,千万不要香的变成臭的,臭的变成香的,失去了原滋原味,最终败于“市场的考验”。
最后说我的题目,批评它“挂羊头卖狗肉”不无道理,拿这么诗意的文字糊弄人实际上写了篇“观点偏颇”的杂文。在此,我只好也狡辩,我这是“引导读者了解正确理念”,嘻,权为一讽。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乎?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