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永远1500字
灾难面前,人类总是这般脆弱、无助。汶川如是,玉树如是,哀恸自然之无常,慨叹国运之多艰。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这样的噩运又一次降临正处于熟睡中的甘肃舟曲。因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回水使舟曲县城三分之二被淹,电力、交通、通讯中断。在本文成稿的时候,灾害已经导致127人遇难,2000多人失踪。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此做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奔赴舟曲灾区指挥救灾。
从灾前舟曲的全景照片,几乎可以嗅到那个宁静山城的袅袅炊烟,而那一片祥和就在一瞬间被改变。一个村庄被泥石流整体没过,250万平米区域被夷为平地,超过5万人在此次灾难中身陷险境,缺少生活必须的饮用水和食物。无常的灾难为何如此频繁地降临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和他的人民?一次次,眼睛所看到的,心所感受到的,场景都是那样的相似,痛却依旧无法止息。暂时放下琐事的争吵,放下盛世的欢闹,整个国家都应该垂下头,为罹难的同胞哀悼,为命悬一线的失踪人员祈祷。温家宝总理说,“第一位的任务还是救人”!有一线希望在,我们就应该做出百倍的努力。
驰援的队伍已经赶到,灾区需要的,除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还有绝对不能有丝毫慌乱的强有力的领导。当然,还有信息传递的自由畅通。在这样一个对信息的依赖到了无以复加的时代,信息传递的便捷也为救灾带来以往所不能比的帮助。各类灾区现场的消息在电视、报纸、网络上不断被刷新,被传递,了解当地情况的人通过微博为奔赴灾区的队伍提供最安全的救灾线路,时断时续的手机信号传出灾区同胞的需要和感念,让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国人,感同身受,境同亲临。这是现代传媒在灾难面前所能做的微薄努力。据报道,新华社下属《了望东方周刊》记者王立三和《南方周末》记者朝格图在吉林桦甸采访洪灾时,被当地宣传部门和警方无故扣押,采访录音和照片被删除,人身安全受到言语威胁——救灾压倒一切,灾区的有生力量都应该被用到真正亟须的地方,阻拦信息的传播,试图控制公众对灾难的知情,负责任的权力运作都不应该有这样的闲暇。
按照一般的理解,泥石流往往发生在沟谷深壑的山区,人烟稀少,其损失无非是冲毁道路桥梁。而此次舟曲的灾难让人们看到了理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县城,在灾难面前是那样的束手无策。其中所暴露出的,不仅仅是城市规划和灾害防护中的设计缺陷。这已经不是泥石流第一次降临舟曲了,对于灾害的预防与预警工作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呢?当然,现在还不是反思的时候,但下一次灾难的发生不会坐等人们去慢条斯理地理顺思绪。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环境危局的严峻性亟须整个社会的清醒认识。没有谁愿意不停地充当事后诸葛的角色,但为什么灾难的发生总会难以避免地伴着“人祸”的追问?检索媒体五年前的报道,就曾有关于“陇上小江南”舟曲县水土流失严重而导致泥石流频发的警报。而据《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山地,层峦叠嶂,万山皆翠……50年代县境森林覆盖面大,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平衡,空气清新湿润……之后由于大面积开荒、毁林……水土流失严重”。在天灾无常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人类活动造就了现在的这一切?浑然不自知的人类,是不是该到了痛彻心扉的时候?
太残酷,太惨烈,容不得我们哪怕稍微喘一口气、再去想事情的前因后果。这,就是现实!时间不可能倒流,对灾难发生的追悔莫急也不可能让以往的罪错得到先验的纠正。面对灾难,人类能够做的,不仅仅是重复的不知所措,而且应当包括对教训的深切记取,以及对自身错误的清醒认知。死者已逝,有多少,根本就是在睡梦中被泥石流所吞噬。活着的人们,究竟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继续?
心在痛,血在滴,为在一次次灾难中逝去的同胞,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民族。伤痛需要爱来弥合,爱有待再长一些的痛感来得以张扬:是这些痛,给我们反思的力量。
频阳小学六年级:索俊科
爱在永远字相关文章:
★ 爱在夏季700字
★ 爱在身边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