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读者》要测验1100字
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我都是《读者》杂志的忠实读者。家里每年都会准时去邮局订阅全年的《读者》,邮差叔叔每个月都会准时塞两期《读者》进邮箱,妈妈每次都会准时开邮箱取《读者》并把它放在我的书桌上。
每个周末晚上回到家,应该让忙碌了整个星期的身心松弛一下了,电视太过喧闹浮躁,还是端上一杯喜爱的饮品,扭开床头暖黄的灯光,躺在床上细细品味一本温馨的杂志舒适惬意。在那个时候,不管功课有多忙,我都会优先挤出时间来看杂志的,因为对我这种不怎么勤奋的学生,功课可以不完成,但每个星期的娱乐休闲项目是一样不能少的。
但自从上了高中,《读者》纳入语文测验的范围,也就是说看《读者》成为一项功课,我就不自觉地把看《读者》当成一种负担,一种任务,和别的功课一样排在一切娱乐项目之后,反正是要测验的功课,等到快测验的时候再挤出时间完成吧,现在先看不用测验的《青年文摘》。而在一切功课当中,看杂志又是灵活性最大最不迫切的一项。于是上了高中我就没有一次主动地以欣赏的心情捧起过《读者》。而每次测验的前一晚被迫翻开来看几页的那一刻,就希望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这和当初看得爱不释手,总害怕这薄薄的精致的杂志很快就会被我翻完的心情真是有天渊之别。匆忙地翻开卷首语,按照过往的经验都是些讲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套路,只要看最后一段就可以知道大概了,那个暖心趣味的小故事可以靠一边先放着了。
第二篇通常是封面推荐的外国译文故事,考的机率很高,要认真细看,看的时候捏紧红笔,遇见人名,地名,时间,事件之类的词串就画起来,心里想着出题人挖哪个角落出,会考得如何刁钻偏僻。当初看故事的激动,感悟,看完后静下来细细回顾精妙细节的心情已经被逼在眉睫的测验冲得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测验前如何提纲挈领看要点背重点的技巧 。《读者》竟然成为我的第二本政治书,真是我的可悲啊!形成这样的状态,固然是我的心态不好,把功课推到最后做。
但老师把《读者》出成测验题,无非是为了把一本好的课外读物介绍给学生,而且希望学生认真对待,吸取其中精华,会对日后写作有所裨益。但一本好的杂志有其魅力所在,一旦大家认识到它的好处就会被吸引着继续看下去,是不需要测验一类有功利性的监督政策压迫的。而且把检验学生看《读者》的收获浓缩在那份测验题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感悟到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精妙,是否贬低了杂志的深度呢?而对于那些仍然不喜欢看书的的学生,可以用我上述的办法通过测验并且毫无收益。
那么测验目的又何在呢?所以《读者》是不是可以不测验呢?(其他两本还是要测的)留一本温馨的读物给我们慢慢品味,不要像看博大精深的政治书,即使马克思主义再唯美理想,老师也是知道学生是从不带欣赏眼光去看待的。
自从《读者》要测验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