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里淘沙900字
说实话,除了一些真正的好书,我真的不知为什么要去看类如《荷马史诗》这些枯燥无聊的书,我想,这是史学家需要的用书。一本真正的好书,不论它是否有名,我们都应该去看,而不是那些被贴上了名着的标签,但内容却是“沙”的书。但是现在,无奈的社会产生无奈的生存,继而引发一系列无奈事件,形成恶性循环。当然,在这之中,名着也有这它自身的悲哀,对于这点,我不予否认。
名着,成了学生的必备刊物,但这并不是学生所渴望的,并不是一盏青灯,一杯清茗的悠然意境,面对诸多的名着,会有多少人回答是因喜欢而去阅读?当然,真正喜欢的人是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名着都是他们的掌中宝。
不过,在此我还是要承认,极少部分名着是千万沙粒中脱颖而出的珍珠,经过时间的洗礼,焕发出柔和却璀璨的光芒。但是,难道只有名着才配称得上是耀眼的珍珠?对于这点,我不敢也不能苟同。
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可是,这个幸运已经成了过去式。如今,为读书而读书,千万莘莘学子的求学目标。为读书而读书,多么好的一句话——,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却一语道出了如今中国教育的“真谛”。
韩寒,是否是叛逆的代名词?我不认为。斗胆说一句,我不觉得《三重门》比《围城》逊色。
最后,再来谈谈名着。这篇文章所表述的。客观来讲,名着是几十乃至几百年前的人写的一篇文章,至今的人——尤其是学生,当然,大学生不包括在内的人必看的刊物,否则,试卷上的阿拉伯数字会缩小的,老师的脸会变狞狰的,家长的脸会变难看的,你口袋里的零花钱会变少的。
其中,名着何其罪恶,又何其悲哀,又何其无辜!我想,现在的学生被逼着看名着,恐怕是违反了作者的本意吧。如今的名着,多么像孔老夫子——在封建社会被崇尚到了顶点,在民国时期又被贬低为阻碍中国进步的人,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被推崇为中华文化的代言人。追根究底,大抵相同吧。
浪里淘沙,沙何其多!打捞上来,满堆的沙,不觉中,珍珠被掩埋其中。数年之后,被后人发现,不在意地说:“又不是名着,考试也不会考来。写得再好也没用。”
可悲可叹,不是吗?悲哀至此,收起那无谓的心思继续埋头作业。那么多的书,被埋没的珍珠不少吧。
浪里淘沙字相关文章:
★ 浪里淘沙900字
★ 浪和沙400字
★ 浪里淘沙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