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天籁1300字
它是灵动的音符,是跳跃的旋律,是和谐的音韵。似一汩涓涓细流。聆听天籁,一种民族历史的传承,一种文化的血脉,一种能净化心灵的静谧,一种快乐的源泉。大歌,它是侗族的大歌,亦世界的大歌!
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侗族民间没有记普的方法,他们靠代代相、传口耳相传来传承大歌。传歌的人被称为歌师,歌师的责任是负责在歌队里传歌、教歌,并且创作新的歌曲。歌师被社会公认为是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侗族大歌并没有一定的旋律,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节奏的韵律,原生态的音画再现。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情感。像松鼠混声大歌,其重在表现欢愉的心情,音调高亢、激昂,虽名为松鼠,但却实为表现男女姻缘,如“松鼠成对采松枝,心想阿妹饭难吃”,是借松树成对来表现内心如鹿撞、眷恋情郎之感。这在无聊歌中也有表现“喝着山歌解心情,不敢同哥谈合作。妹想阿哥想得傻,饭不想吃茶不喝。嫩愁情人老愁病,无依无靠无依托。”这也大概就是无以聊慰的原因了吧!于是,对面的阿哥们会飞来一句“丢久不见情妹脸,好比一日度一年。今宵得与妹相会,胜过牛郎会天仙。”这种群对山歌的形式还真是饶有趣味啊!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侗族大歌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宋代就有《老学庵笔记》关于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的记载。明代邝露《赤雅》一书也有“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记载。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侗族人民创作出许多精美、且种类繁多的民歌。从音乐的角度来划分,可把侗族民歌分为“多声部歌”和“单声歌”两大类。侗族民间男女青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歌叫侗族大歌,它通常是同时唱出2?3个声部。第一个声部叫“唆胖”(侗语,即“独高音”),拖腔时,由1?3人轮换独唱;第二个或三个声部叫“唆吞姆”,由众多的人齐唱,当中有多声部。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于是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聆听天籁字相关文章:
★ 聆听天籁450字
★ 聆听天籁300字
★ 聆听天籁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