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理发师散文1600字
我爱我的理发师散文
理发,是人们生活中一件最为平常不过的事情,想必每个人在理发中都有自己喜欢的理发员,而我最为钟爱的理发师,当属县城春潮理发店的老刘师傅。屈指算来,我到县城工作已有几十个年头了,曾经遇到过不少的理发员,自从结识了刘师傅之后,基本上就再也没有麻烦过其他理发师。本人生性守旧愚钝,总感到女人在头上摸来摸去有些不太自在,加之与刘师年龄相仿,男性之间彼此交流非常投机,自结识以后,他就好像成了我的“专职”理发师。
偶尔,因为刘师傅外出或到老家帮母亲种地,我不得已也曾和其他理发员打过交道,对他们的技艺和态度不敢恭维,常常是一次之交,很少再回头光顾。记得一次外出办案,刚巧头发长了,在一个大城市比较高档的理发店理了发,一比不知道,比较之后,大城市里的理发师也不过如此,比刘师傅的态度、理发技艺差得远多了。至此之后,如若碰到刘师不在,我宁可多待几日,也非等到刘师给我理发不可。
刘师傅年近花甲,从事理发工作,也快40个年头了。他矮矮的个头,瘦瘦的身材,背上有个小罗锅,对于这个其貌不扬的人,走在街上可能谁都不会多看他一眼。人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旧社会,剃头匠被列为下九流,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可在今天,剃头匠就成了人民的理发师。只要一提起刘师傅,在县城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在中老年群体里人们都会竖起拇指赞不绝口。
刘师傅自年轻时就在县城国营理发店工作,由于自身生理缺陷的缘故,他对这份吃“皇粮”的工作非常珍惜,刻苦学艺,练就了一手硬功夫。
人常说“家有黄金万斗,不如薄艺在手”,自从国营理发店解散后,刘师傅就和同在理发店工作的爱人自主创业,先是租房开了一间夫妻理发小店,凭着一手精湛的手艺,常常是顾客盈门应接不暇,后来,他招收了几名学徒,店子越办越大,收入也十分可观。起初,理发一次也就是2元钱左右,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上涨,理发一次收费10元钱,如果染烫焗油收费会更高一些。经过辛勤的努力,他很快成为了县城里最早购买四层临街门面房、屈指可数的富裕户之一。人们都说,刘师傅的门面是他一剪刀一剪刀剪出来的,是他起早摸黑赚出来的。
刘师严守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好,在城里有口皆碑。当您一走进刘师的理发店,他对所有的顾客,不论几十元的烫、染、焗油顾客,还是几元、十元的理发、剪发客人,不论男女老幼,不分高低贵贱,他都是笑脸相迎笑声相送,让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对每一个人,都让人高高兴兴而来,心满意足而归。能够光顾刘师傅的理发店,亲自感受刘师傅的服务,那的确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刘师的理发艺术受到大家交口称赞,他手法利落娴熟,仔细认真,一板一眼,绝不马虎。
首先是剪发。他先用剪刀把头发剪短、剪齐,理出基本形状之后,就改用推子进一步加工,直到发型完美顾客满意为止,他理发的过程犹如在精刻细雕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
然后开始洗头。洗头时,刘师总是把水兑得不凉不热,让水顺着指缝慢慢流下来,生怕烫着顾客,总是关切地问烫不烫?随后,抹上洗发膏,开始洗头。只见他时而慢挠,时而急搓,轻重自如,张弛有度,让人顿觉神清气爽,倦意一扫而光。
接着就是修边幅,他先给客人围上围布,左手按在头上,右手拿着剃刀,轻轻往下刮,只听“嗤嗤嗤”几下,边幅就修得干干净净的。
紧接着开始刮脸(修面),这是刘师傅的拿手绝活,。只见他先用热毛巾敷面,捂上一会儿,再用小刷子蘸上肥皂沫,细细地抹在胡须上。接着取出剃刀嗤嗤嗤地在鐾刀布上来回蹭上几下,剃刀一下子就锋利了许多,再揭开冒着热气的毛巾,右手执刀,左手绷紧脸皮,铮亮的剃刀顺着胡子刮下去,嘶嘶地响,再从顶额左右,经鬓角颊腮,直通下颏底,接着耳垂、眼皮、鼻梁,连鼻孔都会旋上一圈儿,刀法精细沉稳,绕来绕去,若即若离,所到之处干干净净的。他的手法轻盈,就像蚂蚁在脸上爬过,麻酥酥,痒痒的,没有丝毫的痛感,刮过的脸皮细润光滑,十分舒服。尤其是剃刀在耳朵轮廓里刮过的时候,那种沙沙的刮蹭声,犹如美妙的乐曲,让人难以言表。
最后,再吹头发、定发型,修鼻须、推拿按摩,正衣冠,收费送别,样样工序,一丝不苟。
今年春季,刘师急流勇退,把辛辛苦苦打拼创下的铺面转手交给了年轻有为的徒弟打理,他退居二线仍然以一个普通的理发师的身份兢兢业业地忙碌自己为之奔波一生的岗位上!
今天,我又一次光顾了刘师的理发店,他的态度依然是那么温和谦恭,工作依然是那么的仔细认真。望着满头银发的刘师,望着依然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身影,我在心中暗暗地赞叹:
理发美容为群众,精益求精伴人生。
三十余年如一日,年近花甲亦称雄。
勤勤恳恳为顾客,推推剪剪凝深情。
喜看青松不显老,别样年华火样红。
对着镜子,看到自己整齐满意的发型、焕然一新的仪容,我再一次被刘师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我在心中默默地祝福,但愿我们的理发师老有所乐,该歇息的时候就歇息;老有所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继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爱我的理发师散文字相关文章:
我爱我的理发师散文1600字
上一篇:东白山云锦杜鹃的传说
下一篇:童年“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