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有感1500字
结庐松竹境,寻梦诗画心
初观此题,只道书其六事,不想竟多为游记,吾多书此般文章,字里行间,悠然透出潇洒之色,踏山探水,修花养木,似是隐士之作,却也略提己身挫折,全篇只显清新之意,实为景之大作矣!吾虽不及,亦尝书之一二,便是如下。
庄禅之境·黄山·静致心
踏于石阶上,览黄山之景,堪称奇观。不因山崖凸现坠石,亦不为山涧忽出急流,更遑论有何奇异风云。以松说,虽无多般变化,却皆植于石罅崖壁。其状甚是高大,静立而不晃动,恰如巨石静立。
遥望远处"飞来石"。乍看似无甚神妙,细思却又仿佛。朦胧细雨恰似迷雾一般。不需擎伞,亦不穿蓑,雨中漫步,虽觉衣衫微湿,倒似行于云间,清凉水气径入肺腑。此等雨雾能使人渐入清静之域,抛却一切繁冗,只留净如水之心灵,岂不快哉!
些许清泉,多流于岩石之上,如一长纱,铺于石上,透、薄、净,几无杂质。当其终汇成流,见其时速时缓,不禁想到,我等生活也应缓些才好。不由想起马建国先生的《咏泉》诗:穿沙沥罅几线白,终贮清凉一潭碧。不求涵混深难测,惟有透澈映鸟飞。透澈即心靜,心静又何尝不是一种静致乎!
静致,便是我等不思过劳,不思学殆,更不思财富。房中静坐,无欲则心静。而致为兴致。此二字看似相反而实不反。静而有致,致中有静,如是而耳。
静致似易实不易,先须释然,后于静室平心,书案清灵诗,勾起情趣即可游山玩水,莳花植草。既可乐,亦可寄托人生。
只愿世尘不再弥散,让我等用纯洁,安静建造一生。
恬淡之境·宏村·自然心
正值初夏,天气已然炎热。烈日照射大地,万物猛烈生长,飞也似地竞相向上。
于宏村闲游,只随意一瞥便倾心吐意。清秀古桥横过夹岸,平整石块似觉清凉。过桥,又是一番别致之景。排排画架立于湖边,画师坐于架前,点点画画小村间,疑是自在梦境中。
过古桥,忽然开朗,左湖后草,水木相融,花草不缺,不枉我来此一游。
远眺湖面,波光粼粼,时有波纹荡开,又有气泡冒出。忽生兴致,提网于湖中捕鱼。沿岸边寻觅鱼踪,快速投网,却空空如也,几次无果。又把网兜伸向草边,随水抖动,待鱼自投罗网。只见若干小鱼儿时进时出,忽来一大鱼,似以目视我,感觉别有一番趣味。前方又是一座平桥,立于桥上,可闻得清香浓郁,又有丝丝苦味。看那荷叶,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微风吹过,似海上碧波,向东推移,真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叶间点点红颜,似孩童嫩脸,白中透红,红中透白,或含苞待放,或灿然全开,亭亭玉立,真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也!
又见湖边草丛之上,潮气略浓,有蜻蜓飘于草上,似无何依靠却又腾飞空中。遍地野花,五彩缤纷。细看之,五瓣聚拢,既不含羞,也不奔放,只顾自己开出美丽。
世界虽好,却有种种杂繁,惟宏村能葆其纯朴自然,实实难得。
空灵之境·花蝶·少年心
于黄山漫游,清云淡雾,百鸟并啼,只觉清新吐意,能与世相隔,甚是畅快。便生出隐居之心,到那时整日细品山水,有何不可?便把余生留于此地也不觉可惜。
一早起床,于公园闲游。簇簇红花开在路间边,甚是绮丽,各显姿态。又有一群蝶蛱时而上下飞舞,时而努力振翅向高空冲去,大自然之生机尽现于此。坐于石凳之上,观览此番景象,忽起豪情。在此体强之时正应立努力做番事业,怎能于世尘间虚费光阴?在此间赏花观山,作诗兴叹,却不勤学苦干,又于人生何益?
观静石似有悟,虽水火不容却可先火再水,武林亦有刚柔并济,多相结合,此生不亦如此?
纵观历史,忠臣皆知进退,韩信曾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便是此种道理,全心付出,激流勇退,回乡自乐,便可安度此生矣!
然我等少年之人,热血沸腾,须当尽显胸中才华,免得虚度此生。既可留得英名,亦可有益他人。而有人却是空虚对待,即使静坐一生,又有何意义?
每于吾翻此书,心间一阵舒畅,似清风拂过,归于润泽,正为奇书之闲游所至。真为一剂舒心之药,由碎字组出神妙!
读《浮生六记》有感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