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夹馍之演义1600字
你吃过一种称作“肉夹馍”的馅饼吗?“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夸奖的就是它。
若至今没有,不得不说很遗憾。在食客看来,中国八方美食云集,可要没了这肉夹馍,便少了四成美。
不要怀疑,西北汉子说话就图个实在。
那么,就让我来为你演义那肉夹馍的精彩传奇。
——题记
1
肉夹馍——乍听来就是病句。“肉中岂可夹馍焉?笑话!”实则不然,这“肉夹馍”的称号用的恰到好处。学语文的先生不可不知“宾语前置”,这儿正是如此。上世纪20年代,肉夹馍正式登上了饮食舞台。吃过的人们都稀罕的像个宝,纷至沓来。久而久之,食客惊觉它的名儿听起来咋别扭的很——馍夹肉。那老陕西儿方言脱口而出,不就成了“没夹肉”?师傅们为避免歧义,就改了口:肉夹馍!意为肉夹于馍中。这响当当大名一亮,汉子叫起来爽快又干脆,先生读出来上口还带韵味儿,于是便口口相传,名扬天下。直到今日,很少有人见怪了。
吃肉夹馍,主要是品它的馅儿,外辅有香脆白吉馍作衬,爽口又充饥。馅料的基本原料是腊汁肉,或称卤肉。其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浓郁醇香,入口即化,食毕满嘴油光,余香不散。肉馅儿伴上白吉馍,实在是天作之合,它们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回味无穷。外地食客置身西北,随处可见闻,不觉可贵;乍然而归后,最勾魂的还是这肉夹馍,仿佛千里传香。若在家乡偶闻,怎可不处处寻其源?
这肉夹馍,不论男女老少、鳏寡孤独、达官贵人或疾苦大众,皆合皆宜。它俨然成为了西北人的生活基本。请看——
漫步街头,老远就能闻其香。顺着味儿走,终于寻到根源。只见眼前长排的人群如龙,焦急状似热锅之蚁。透过队伍,看到好几位师傅们忙的不可开交。右手操一把微型青龙偃月刀,左手把馍,朝着大案板一招稀里哗啦快刀斩乱麻,刀光剑影直逼关公项羽。腊汁儿肉香气四溢,白吉儿馍熠熠生辉,食客们全都拜倒在这香气和刀法上。意识中早在狼吞虎咽,眼睛里早伸出了爪子。斯文的先生按捺不住,搓手顿脚,眼瞅苍天,眼球咕噜咕噜转,似乎那里有馍飘来飘去;俊俏的小生固然也按捺不住:“师傅,你做啥子咧,搞快点嘛!”还有背书包戴领巾的小学生,小舌舐起了双唇,左一转,右一转,傻乎乎的可爱劲儿直让人陶醉。三五分钟过,师傅一声:“馍好嘞!”顿时,食客群声:“过儿里(这里)!”如交响曲完结之时,由抑转扬,曲调飞升,群情激奋,气势如虹。食客若此,双手接馍,如捧珍奇,然手不释之口更不释之尔!随即一口咬下,满嘴油光,肉香馍香狂喷而出,由口,到鼻,再到眼睛眉毛,额头发髻。跟口做邻居的全都大饱嗅福,它们心想着即使下辈子也做一张尝遍八方美食四大菜系的名嘴儿,也绝不放过这美上天的肉夹馍。食客第一口毕,正一边第二口一边走人。师傅当然得叫啦:“嗨,钱没给咧!”食客脸微红,甩去小钞几张,便继续享用幸福。
“有啥子好吃咧?”
“不吃它过不得!”
好一个“过不得”!
2
中国人稀罕下馆子吃食,可绝非那里菜肴有黄金,无非是女子图方便,兄弟姐妹大联欢、小派对;男子图爽快,美美的喝、美美的侃。既然如此,我们的肉夹馍又怎能只在大街小巷班门弄斧?“大雅之堂也有咱!谁说只配街头吃食?”于是,它走进了饭店酒家,并渐渐吸引了无数自诩高雅,不肯上街买馍的“贵人们”。优雅女士食毕张开嘴,绽放的光芒堪比下方的珠光宝气!高雅先生吃完了,喜形于色,似眉飞色舞。可以肯定肉夹馍对其有突出贡献。
除了街头吃食、饭店品味,当然还可以自给自足。若是清闲,若是勤快,跃跃欲试做做肉夹馍,感觉很不错。
家中做此馍,首先要准备的材料有,面粉、酵母、盐、卤肉、香菜、辣椒、少量小香葱。(若是喜欢蔬菜,还可添加)
第一步:面粉加酵母、少量盐和温水搅拌均匀,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住,放到一边发酵至两倍大。第二步:将发酵好的面团放到案板上,压扁排气,搓成长条,分成若干小份,每份都要搓圆,再擀成圆形饼坯。醒10分钟即可。第三步:饼镗打开电源按钮预热(不刷油),将饼坯放入,烙熟。第四步:将香菜、尖椒、香葱洗净,和卤肉一起切碎,边切边加卤汁,成馅料。最后,将饼拦腰剖开,不完全切断,将肉馅夹入即可。
“馍好嘞!”
接着就是和家人一起享用,亲情与美味从不排斥。
3
五千年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其间包罗万象,每一种事物都有深渊或独特的文化背景及历史价值。对于肉夹馍也毋庸置疑,其蕴含的饮食文明可谓“经典”二字。
腊汁肉在战国时侯称 “寒肉”。“寒”是“韩”之谐音,指韩国。当时韩国位于现秦晋豫交界地带,四通八达可谓交通枢纽。因游客、食客、路人经过,皆食其美味寒肉,故闻名遐迩。秦灭韩后,“韩肉”制法传进了长安,后传遍西北。时过千年,此肉的的制作工艺愈发精湛纯熟,于是人们将肉夹于白吉馍中,味美不可言。至今,各种吃法五花八门。单吃可,下酒佐饭可,用其拌面亦可。比方西安就有一道著名小吃“腊汁肉揪面片”。然食客尝遍,真正能完全领略其风味的,恰好是配上刚出炉的热白吉馍。
说到白吉馍,就得说到关中之面。关中产面,关中人也善于食面。白吉馍的做法是用半发开的面团儿捏成饼儿,在木炭火炉里烤熟。因制饼时用了特殊的手法,用刀轻轻划开,其内部会天然地一分为二,等待着肉馅夹入。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吃这肉夹馍也一样。肉夹馍之用肉亦有三种——纯瘦、肥瘦和肥皮。卖家只需看你点名要哪一种,就知道你吃肉夹馍的历史和道行。一般年轻人,以女子居多,喜吃纯瘦;有食馍年头的老客,要肥瘦相间,最香;而那骨灰级食客,唯肥皮的。肥皮顾名思义,就是肉皮和它下面的少许脂肪,肥而不腻,胶糯香滑,是腊汁肉之极品。可惜也可笑那外地食客浑然不知,见着师傅,冷不丁一句:“师傅,怎么放了这么多肥肉?”此时老客们都盯着这愣头青,心想“瓜皮”(笨蛋)二字。唯独师傅见怪不怪,独门刀法依然施展如旧。
常见新食客品馍之时 ,竖持而食,淋漓满手,实在可惜喷香的肉汁。正宗吃肉夹馍的姿势为水平持馍,从两侧咬起。这样可以使腊汁儿充分浸入馍中,不致流出且可持久保香。若从中间咬起,腊汁儿肉会从两侧挤出,岂不糟糕?陕西有个词儿叫“扎势”,有故作姿态的意味。中国是茶叶故乡,国人喜饮当年新茶,香气芬芳,清新宜人;东洋人喝半发酵的乌龙茶,因为稀罕,发明了装腔作势的茶道;而西洋人路途遥远,只有消受发酵的红茶,还要加柠檬汁,方糖,即使原味全失也视若享受。在食客眼里,这是“扎势”,是“土狗扎个狼狗子势(东施效颦之意)”。但吃肉夹馍有必要的讲究,为了口感和卫生,为了正确享受美味,绝不是“扎势”。可见每到一地,当入乡随俗,留意请教。才能增长阅历,受人欢迎,体验地方风土人情。最后再说肉夹馍的原始称呼——“馍夹肉”,食客却偏要称“肉夹馍”,当地的学闲竟还研究出一个“肉夹于馍”的名称由来,可见这始作俑者是专门为了突出肉,突出这里的风土民情的。肉味儿之美战胜了汉语严谨的语言规范而千年传承,不能不再一次证明了“民以食为天”和肉夹馍“以肉传史”的巨大威力。当然,还有西北人民热情豪爽、说一不二的性格,也是肉夹馍更名的决定因素。
肉夹馍“变法”的光辉胜利,也是传统文化“反击战”的光辉胜利。
4
“肉夹馍,好!”
远处飘来阵阵香气,它们和西北人民在热情欢迎。
想一品究竟的食客请您留神,别让美味从眼皮底下溜走,那简直太不划算了。
肉夹馍之演义字相关文章:
★ 肉夹馍250字
★ 买肉夹馍250字
★ 肉夹馍200字
★ 吃肉夹馍200字
★ 肉夹馍600字
★ 肉夹馍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