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唐山大地震》后感1100字
昨天和朋友一起观看了《唐山大地震》首映。在看之前,我一直认为这部片子就是描述当时地震的惨烈,人民子弟兵奔赴现场英勇抢险,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歌颂祖国歌颂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其实,不仅如此。
冯小刚导演采用了高科技的电影特技,还原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晚天崩地裂、尸横遍野的惨痛场面,犹如人间地狱,冲击着我的视觉神经,心中如有梗,痛心不已,感叹灾难的现场是如此的震撼,人类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生还者团结在一起,积极抢救还有可能的生命,人民子弟兵迅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奔赴现场。如果影片仅仅如此确实难以深入我的内心,所以我不得不佩服冯小刚导演的高明,他后来通过描述一个家庭灾前灾后的变化,从灾后重建、97香港回归到08举办奥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生活、心理、行为的改变,一场地震完全改变了人的一生,直达内心深处,这种震撼,远远超过了灾难现场。
有几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第一个就是在灾后抢险的时候,一个母亲在选择救两个孩子中其中一个的时候,那种心里的纠结、痛苦挣扎的心理让徐帆演绎得淋淋尽致,在她最后说出救弟弟的时候,不但姐姐落泪了,观众也落泪了,女孩的泪是因为觉得母亲放弃了她,委屈,怨恨,观众的泪更多的是怜悯,对小女孩,对母亲,其中应该掺杂了一种情感,暂时我还没有准确的语言来表述;第二个场景,救出来的这个小男孩的姥姥,想把他从母亲的身边带走,带回老家,在车开动的时候,母亲眼神呆滞,站立不稳,后来在车开动不到200米的时候,姥姥最后选择让小男孩留下,母亲跪倒地上,母子相拥而泣,这场面着实让我鼻子一酸。就像小男孩姑姑说的,“把XX(小男孩名字忘了)带走了,这就是要了她的命啊。”灾后,亲人的离去让母子之情更加的浓厚,更加不能分割,我在试想,如果姥姥真的把孙子带走了,我想象不出这位母亲会如何生活下去。
第三个场景,32年过去了,女孩长大成人,慢慢理解了母亲当时的选择,终于回老家与母亲见面,母亲悲喜、愧疚复杂的情绪,也让徐帆的演技再一次的得到充分发挥,跪倒在女儿面前,32年的思绪在一瞬间爆发,心情难以表述,这让影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亲情又一次捕获观众的情感神经,我略看了一下周围的观众,有大部分人在拭去脸上的眼泪。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场景是感人的,就是最后女儿看父亲和自己的墓地,那是女儿彻底的理解母亲,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与母亲相拥而泣的场面,但是我不知道是张静演技不到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感觉最后的情绪始终不能顺着电影的高潮而释放。
那画面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渺小到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灾后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让我一个80后的青年,认识了唐山地震那段历史,电影灾前的很多场景让我能找到许多童年的影子,让人温馨;影片的豁达、悲伤、坚定一次次碰撞着我的心灵,把历史和现实,电影与人生纠结在一起,令人回味、深思。
观《唐山大地震》后感字相关文章:
观《唐山大地震》后感1100字
上一篇:妈妈,我……
下一篇:遇见和爱园里最美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