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桥1600字
初秋,有机会随着老作家采风团到江西参加活动,由于我的腰腿不便,腰里戴着钢条护腰,走路需要拐棍,但主人非常热情,竟用轮椅推着我,走过了婺源—浮梁—景德镇的行程。所到之处,虽然是走马观花,但其情其景依然萦绕心头,遂小记之。
一
从北京飞到南昌,进入市区,经过著名的八一大桥。以后出出入入,跨越赣江,屡次乘车经过此桥,虽未下车观看,但它的壮丽雄伟,特别是兀立桥头两旁的动物雕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两只“猫”——一边是黑猫,一边是白猫,其威武神勇的架势,宛如两只出山的猛虎!雕塑家把它塑造得栩栩如生,留下了不少口口相传的美谈佳话。
据陪同我们的江西同志说:当年国家领导人来江西视察,经过此桥,随口问道:桥头没有建雕塑?当时江西省的负责同志答曰:还冇(当地方言“还没有”的意思)。由于乡音浓重,问者听成了“黑猫”,便接着说道:黑猫白猫,逮着老鼠的便是好猫!好好好。于是不久之后,桥头便出现了这两座生动的雕塑,耸立在桥两旁,背靠赣江,镇守江西省府南昌的门户,迎接过往的市民和宾客,成为南昌的品牌地标和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由于它所演绎的这句伟人的名言,反映了改革开放经济政策的真谛,而且出自民间谚语,包含着深邃的哲理和无可辩驳的客观性,早已深入人心,因而见到桥头雕塑的人们,无不会心地微笑,无须解释,自能领悟。一件艺术品能够有着这样的效果和魅力,我想最主要的是由于它体现了生活的本质,聚焦了普遍的热点问题。这个桥头雕塑,自然表现了人民的心声。它是我所见过的桥里,最具个性、无法忘怀的心中的桥!
二
这是在婺源的李坑村。村落山环水绕,古宅和民宅沿溪而建,各种型式的小桥有几十座,两岸参差错落着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的徽式房屋别具风情。去时恰逢下雨,地湿路滑,轮椅不好推,我只好伫立村头遥望旅伴们入村内,雨中一顶顶花伞,摇曳巡行在溪岸和小桥上,或是去店铺购物,或是在小桥旁摄影留念,构成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美丽画卷。江南、细雨、绿树、小桥、流水、人家,此景只在婺源有,李坑风光迷你心。我所以说“迷你”,是因为李坑村子不大,溪流不宽,桥也很短,属于袖珍。“迷你”型的景观,却自有特色。
这里风景秀美,人杰地灵,自宋至清,先后出了18位进士和一位武状元,状元府里还有一株树龄800年的紫薇。村民们都相信这里是块风水宝地,有着“沿溪而息,大吉大利”“东水西流,吃穿不愁”的说法。其实,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旅游经济的繁荣,居民才做上生意,变得富裕起来。
三
这是在婺源采风的最后一站,一座横跨清华河的宋代廊桥,因“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而得名为“彩虹桥”。桥长140米,宽6。5米,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两侧有栏杆和座椅,供行人观赏憩息。我想,这种廊桥的构建,是为了适应南方多雨的气候和水泊纵横的特点。像彩虹桥这样的廊桥,我在福建晋江和扬州的瘦西湖看到过,只是没它这么长和高大。至于外国的廊桥,我在电影《廊桥遗梦》上见过,只是搭着铁皮顶的小桥而已,同我们这种木板、青瓦结构、古老而宏伟的廊桥,是无法比拟的。
廊桥很美,不仅桥本身如长虹卧波,而且桥下碧水荡漾,清澈见底。远处青山如黛,古道蜿蜒,水车悠悠,田园如画,一派古朴幽静的诗意风情,令人流连忘返。难怪电影《闪闪的红星》要选拍这里的镜头呢。
江西优美的环境和值得抒写的景观有很多,我所以对这三地的大桥小桥有感,是因为它们的非同寻常。第一座现代化的八一大桥体现了国策民意,老百姓的愿望;第二部分不止一座的小桥,代表了江西水乡的物阜民丰的民间风貌;第三座彩虹桥则反映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这座桥上,江西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了我。他们要我谈采风的感受,我说: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发展得很快,特别是十七大上胡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江西省对“发展生态文化,建设小康”非常重视,我们走过的,看到的,感受很深,在林权改革以后,农民生活的提高,生态建设的发展,它就像一座向小康过渡的彩虹桥,江西做得好!
桥是交通工具,是为沟通两岸、便利人民群众设置的,而最需要架设的是执政者与老百姓之间的心桥。执政为民,人民拥戴,政治清明,如清华河水般澄澈,老百姓称颂。可以说现代化的大桥,民间的小桥,历史的长桥,递进地揭示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江西长足进展的历程。这是我的一点小小的体会。
江西的桥,长留我心中的桥。但愿绿水长流,长虹永固,红色的土地永远生机旺盛,和谐发展。
我心中的桥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