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忆《史记》,长念霸王1400字
最初的最初,我并不愿意阅读《史记》,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不愿看那段刀光剑影的时光,群雄共战的繁乱,朝代交替的庸杂。但是这个假期,或许匆忙,或许有所疏忽,我还是静心阅读了《史记》。
历史的长河冲刷着大地,命运的齿轮亦淡然的旋转,兵荒马乱的过去俨然离我们而去,现今,我们也只能从那些泛黄的书页中去回顾那些英雄的血与泪、胜与败。
纪传体的《史记》让我轻而易举看到那个昔日辉煌,却在垓下叹息,最后自刎于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
翻开《项羽本纪》,这个字少羽的少年已然进入我的眼帘。他不愿学字,认为会书写名字便足够,他不愿学剑术,认为只能对付一个人并不算本事,他希望的是他能学会打败万人的本领!从小他就不愿做平凡人,他才气过人,力能扛鼎,并且刚烈好斗。这样一个不凡的人,他是定能成就大业的,只可惜,少羽过于仁而爱人,也就是有夺天下之人不该有的妇人之仁!一如刘邦言之:“项羽仁而爱人。”而这,恰恰就是他会失败的罪魁祸首。
反观刘邦,纵使司马迁在《高祖本纪》详写其容貌外露的仁厚,他的言行却总是“反其道而行之”。人言“虎毒不食子”,可是之于刘邦,可谓是“无稽之谈”!当年刘邦在彭城逃跑之时,为了减轻车上的负担,让车子跑得更快,好躲避楚军的追杀,他屡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假如没有滕公将他的儿女搀扶到自己车中,刘邦的这对儿女大概早已死于他们的父亲之手了。仁义道德对于刘邦而言,甚至可以说是狗屁不通!可是这些条条框框对于项羽而言,却成了他的牢笼,他的十字架。
汉王刘邦对待亲生子女如此歹毒,但是看项羽是对待他的义父、刘邦的生父,却又是另一种境地。
在鸿沟为界的广武战场上,项羽为了威胁刘邦,曾把刘邦的父亲抓去,隔岸绑在高俎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煎太公!”他本以为刘邦会因为孝心而妥协而投降,但是刘邦不为所动。深知项羽软肋的他,反其道而行之,对项羽以义相责:“吾与项羽俱北授命北怀王,曰: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次项羽还是失败了。毕竟项羽不像刘邦,可以为成大事而不拘“小节”,即使那是他父亲。倘若他的父亲真被项羽所杀,他也绝不会妥协,或许他还会以此为借口,道项羽不仁不义,使项羽陷入仁义的“罪过”之中。
除此之外,还记得那失天下的开端——鸿门宴。若以当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的情形,项羽要杀刘邦,简直易而反掌。若非樊哙闯帐,满口仁义道德正中项羽的要害——他的仁爱之心,那么项羽有此失误,继而遗恨终生,自刎于乌江。这些种种,正是项羽仁厚的体现啊!
楚汉相争,不是政治上的孰是孰非,是刘邦的知己知彼。他认识到项羽的“道义桎梏”,因此他就避免自己也陷入相同的沼泽中,所以他可以做到“虎毒食子”,使项羽处处为之制约,一次次错失良机,最终四面楚歌,饮恨乌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歌,诉说往昔的辉煌和今日的凄凉。秋风话悲凉,带来的又何止凄怆的楚声。楚歌之中,夹杂着的是虞姬的告别,是将士的低泣,是霸王的悲叹……
落日残红。
那个至死也不愿带着愧疚过江东的男子,在滚滚烟尘中,最后一次挥舞着自己的长剑……
读罢,那个在血染般的夕阳下用力挥剑,最后却倒王翳在剑下的身影已经毅然站立在我的心中。
大风起兮云飞扬。
在兵荒马乱之时,少羽没能以帝王之势让他的楚国长存,但是少羽的英雄之态却常在人们心中。“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他,项羽,就是一个铁铮铮的英雄。
《史记》,让我从泛黄的书卷中看到时代的更替,更看到那个可歌可泣的英雄——项羽。
感忆《史记》,长念霸王。
感忆《史记》,长念霸王字相关文章:
★ 寄感忆思100字
感忆《史记》,长念霸王1400字
上一篇:最美的奇葩---让我感动的词
下一篇:校园偷星九月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