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石村(浓缩稿)1500字
(根据《常熟,我的故乡系列习作(6)——“情系沙家浜,共走红色路”流水实录(2)》浓缩提炼而成)
五月四日,我和阿妈慕名来到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跨过东进桥,走过瞻仰广场,继续往东走,只见一栋牌楼,上有“天开波镜”四字画龙点睛地说明了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牌楼的左右两侧的石柱上刻有对联,上联是“?耻填膺丸泥却寇名天下”,下联是“同仇??魑?静乇?毫x?”。进得牌楼就算是进入了《沙家浜》所说的红石村了!
我们沿着村中石路,路过文昌阁,看过土地庙,来到一座富有明代风格的建筑前,是红柱青瓦的两层古楼,这就是“鱼米馆”。
跨进门槛,只见四个活脱脱的人物赫然站在我的面前。他们都穿着老式的粗布衣衫,昂首挺胸,引吭高歌。我读过京剧《沙家浜》,这一定是第二场《转移》中的一个剧景。那个老太太就是沙奶奶,那个扬起右手的一定是郭建光??
鱼米馆四围陈列着一件件反映水乡先民劳动、生活、娱乐的器具用品,有弯弓饰雕的桃木翘龙扁担、水车上的榆钵杨戽、圆溜溜的木砻石磨、柳枝条编的箩筐、嗡嗡作响的纺车、蒸糕的屉架、挂在墙上的罱泥篓、闲置的木桨……似一首首歌唱父老乡亲生活的歌。
……
刚走出鱼米馆,一阵古典的喜庆乐声把我吸引了过去,原来那音乐是从一个挂有“天赐良缘”匾额的门里飘出来的。原来是一个小小的民乐队在为隆重的“结婚庆典”添喜加彩。我又来到客厅前,只见有一对“新人”正准备拜天地呢!你看那“新娘”,头上覆盖着红头巾,尽管看不到她的脸,但我可以想象她一定在偷喜;再瞧那“新郎”,胸前佩着一朵大红花,两眼一直凝视着新娘,你看他眉开眼笑的,一定正心花怒放着呢!我还参观了他们的“新房”和“客厅”,全套家具都贴有大红喜字,还有留声机、落地大摆钟等当时时尚的家具。“新房”里古老的红漆大床,粉红的织锦棉被,再配上大红灯笼,显得富丽堂皇。
离开结婚庆典现场,我们看过资料馆,就来到一片广场。这片广场在戏台和春来茶馆之间,面水而立,湖荡水景尽收眼底。冬可负曝,夏可纳凉。逢了节日,那就来“走花灯”、“荡湖船”、“打莲湘”……一招一式过把瘾!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春来茶馆了,当年阿庆嫂,风范长留春来茶馆。这时,只见一位头梳发髻、腰系蓝印花布围裙、手拎一把铜壶的妇女正笑迎迎地招呼游客在一张八仙桌旁坐下,又手脚麻利地沏上一壶香茶。看她那红红火火的样子,还真有些阿庆嫂的味道。抗战时期,常熟境内像这样的茶馆多得不可胜数,大多开设在市镇上和交通方便处,地下党就是利用茶馆这一特点,将它作为交通站、联络点。阿庆嫂是现代京剧《沙家浜》中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茶馆女老板的一个缩影。
春来茶馆对面是红石村的大戏台。以前大戏台是当地农村庆典的中心。每逢五谷丰登之年,欢庆佳节之时,锣鼓铿锵,丝弦悠扬。戏腔悦耳,四乡八镇的人们或结伴步行,或行舟而至,百看不厌。如今这里群众最爱看的是京剧《沙家浜》,男女老少都能哼上一段,尤其是《智斗》一场,能分别扮演其中不同角色,全家登台演唱的不足为奇。
去年,我来沙家浜时有幸看到了《智斗》全场。我觉得阿庆嫂是一个沉着机灵有胆量,敢在鬼子汉奸面前“耍花枪”的人,而且它还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我十分佩服她!下面是阿庆嫂隐蔽自己掩护伤员智斗汉奸胡传魁刁德一的一段经典唱词: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
走进红石村,让我领略了当年沙家浜的民风民俗和沙家浜抗日民众不菲的风采。
走进红石村(浓缩稿)字相关文章:
★ 走进秋天350字
★ 香村美景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