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斧"应到"班门"900字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去去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这是明朝诗人梅之焕看到太白墓前的诗写下的,以嘲笑那些不自量力而又附庸风雅的人。
梅之焕因袭陈见,一味地谦谦然拜在李白名下,就连后辈小子在李白墓前题个诗,都要讥讽,实在有些迂腐。其实,"弄斧"就应到"班门",这就像对弈找高手一样,心存锐气,敢于挑战,长进才快。强将门下无弱兵,高师手下出俊才。动不动就以传统压后生,创新还有什么指望?
记得有一位作家记叙过中国人与日本人的重要不同:中国人会避开成功者的长处来保持与成功者的距离,而日本人则是用成功者的长处来引起注意从而慢慢地接近成功者,再在学会他的技能后超越他。作者说日本人的智慧令人惊叹,而我认为,日本人不过是看到了中国"班门弄斧"一词更深的一个层面而已。
"弄斧"到"班门"的人首先有一种勇气,他们有对自己某一方面技艺的自信和敢于面对的勇气,他们勇于承受奚落、打击。而有些人甚至都不敢与比自己好的人相比较,以维护自己所谓的"自信",而实际上这种自信的本质是自卑,他们不敢与外面的世界对比,这一点有点像井底之蛙。因此,敢于班门弄斧也是对自己自信和勇气的锻炼。
唐代诗人白居易,年少时带着自己的诗文去长安名流顾况家拜访,此时他就有敢于"弄斧"的勇气了。虽然一开始受到顾况的调侃:"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但当读到他的《草》时,顾况也不由得大为吃惊,又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要不是白居易有这种勇气,他恐怕不会被名流赏识,也就更不用谈他成名后所领导的"新乐府运动"了。
有一个叫拉格朗日的外国人,十八岁就和当时数学界的灵魂人物欧拉通信讨论问题,于十九岁时提出了变分法的概念,后来又计算出了日地引力的抵消点,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为拉格朗日点。不得不承认,正是拉格朗日敢于"弄斧"的精神帮助他走向了成功。
"献丑不如藏拙",常是滥竽充数者的挡箭牌;"下棋要找高手",不失为有志之士的座右铭。班门弄斧,练的是一种勇气;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要的是一种自信。班门弄斧,对于才疏学浅的人,可以提高其能力;班门弄斧,对于才思敏捷的人,可以助其开创辉煌之路。
"弄斧"应到"班门"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