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守望3000字
葵花向日 无数次梦想拥有大片的向日葵田。夏日宁静的午后,将自己藏在浓密的绿阴中,金色的花朵确是可以“过人头”的。坐着,或者顺着一秆秆葵花间的空隙躺下,举头看阳光在花瓣上跳跃着流动,筛下斑斑点点的天光云影。清风走过的时候,就听见一朵朵花咯咯、咯咯、咯咯地笑,感觉到她们的裙在身边快乐地轻轻颤抖。曾傻傻地要将学校的操场变成这样一处所在,初春刈去只才寸余的杂草(这种野雏菊到了夏季是可以齐腰的),播下种子,也许会开出几十朵花。兴致勃勃地谋划了好些天,最终却放弃了:操场毕竟不是花圃,难免有一天被铅球砸折了花茎,岂不可惜? 总感觉葵花是异域的花,她与中国的味道是格格不入的。低缓的山丘上青绿的牧草间,原色的木篱断断续续地围出一片活泼的金黄,规整如凡尔赛宫修剪过的灌木丛,远处草地融入蓝天的地方,有一座红色尖顶的木屋,这是属于法国的浪漫。而旷野的几枝昂着高傲的头颅,插在圆肚的白瓷花瓶中,又是早被那个葵花一样的梵•高给了荷兰的。 不错,葵花在中国是不入流的花。虽说“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鹅黄色未乾”,但雅士们又有几个真正爱葵花的呢?中国的文人,爱的是“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阴柔怯弱,于是中国的花,多是可以趁着月色来看的。黄昏时的一钩娥眉,凄冷如许,月下林和靖的梅妻疏影横斜。碧波中荡着上弦月,浮萍在小舟前静静划开又在小舟后悄悄聚拢,初开的莲瓣中漾满如水的月光,是江南女子在“乘月采芙蓉”。高墙里的海棠,东坡不在正午细看,却待月转回廊,香雾空蒙时挑着红烛来惊起美人的梦。月色添了花的娇怯,而花弱不禁风的病态,最惹墨客们爱怜。但葵花,偏偏是明媚而不见娇弱,活泼而不见矜持,天真而不见妩媚,于是只好任她就那么泼辣地开着,谁也不过多地过问。葵花灿烂的颜色须得趁着阳光才好,若是非要遮上一层朦胧月色,明丽的花盘便黯淡了下来,只剩下丝毫觅不见婆娑的身影,倒有效颦之嫌了。韦庄早就说过:“月下似矜倾国貌”,大方的女子扭捏起来,反倒不自在了。 葵花确是天真的花。便是月下来看,也不忍将她比作东施,不如说更像左思《娇女诗》里“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的小女纨素,以月自饰,却添丑态,弥见娇憨。至于午时咧着嘴儿向着太阳笑的葵花,想来想去,竟是像那个撕扇子的晴雯,天真而率性。 其实也曾在墙根下种过几棵葵花,只可惜她们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长得很不成器。自古少有人采葵花,说是因为要留她结子,实在是不懂文人的癖性。结子的桃啊杏啊,也不妨成枝地折来,怎会吝惜葵花?真正的原因是,葵花不能簪发。古代女子高耸的倭堕髻,本该衬得起葵花硕大的花盘的,可是,如同苏东坡所说:“葵花虽粲粲,蒂短不堪簪。”说也奇怪,葵花短短的蒂竟似有无限的力量,能托着花朵执著地追着太阳。不需人采,也就没有了种红药的那种“年年知为谁开”的惆怅,她是为太阳开的。所以,种葵花是完全快乐的。萱草可以忘忧,葵花也可以忘忧,只不过,萱草驱尽忧愁后,留下的是温馨和宁静,而葵花从不懂忧愁,她只让你听见金色的花瓣和阳光碰撞发出的咯咯、咯咯、咯咯的笑。 唯有葵花向日倾。 茉莉倾城 茉莉是很江南的花。娇小的笑靥中规中矩地托在细长的萼上,洁白的浅笑被丛丛的浓绿染上了流水一样清新的色彩。茉莉是江南的碧玉,永远那样温柔而怯弱地偎在枝头,绝无牡丹醉卧或芍药搔首的姿态。牡丹是洛阳城里的千金,芍药呢,芍药竟是个婀娜的戏子吧,慵妆的娇痴媚态,水袖一甩,可以倾国。只有茉莉,是最江南的女子,白墙黛瓦的小院深处,也许在掀起最后一重湘帘才寻得见的深闺里,也许在那棵夜雨时会唱歌的芭蕉下,团扇后隐着的一弯浅笑,像江南的烟雨一样氤氲在整个小镇,雨季一样静谧。 茉莉的笑是可以倾城的。 “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是小白长红越女的腮,茉莉是说吴侬软语的苏州女子。杏花在溪头浣纱,茉莉在闺中刺绣。人说苹果花是雪做的,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那茉莉是什么?茉莉的瓣,是四月的流水凝成的。唯有流水,才有那样清澈而灵动,溶着仲春的碧色和煦暖的阳光。茉莉不是雨,雨是江南的病美人,是戴望舒愁结不展的丁香。 舒婷说不愿生女儿,因为女儿太娇弱,太惹人爱怜,不忍将她带到世上,对茉莉,也有这种感情吧。不敢养茉莉,江南的佳人毕竟不是黄土上摔打惯了的野丫头,北方干涩的风一吹,水色的肌肤清癯了下去,岂不痛煞人哉!可喜爱茉莉不能忘怀,友人闻之,竟将家中长势甚好的一盆慨然相赠,硬着头皮捧回家,心中竟久怀着一种负罪感。为她腾出最明媚的窗口,每天敬畏地陪伴,却不敢伸出手去亵渎她翡翠色的裙摆——虽然她总是那样浅浅地笑着。种茉莉的土是肥沃的黑色,不同于别的花盆里的黄土。那土在北方的花坛中随处可见,长出的木槿竟也开得泼辣。效梁实秋于土中钻小孔灌以芝麻浆汤,至于往花根下埋死猫的做法,只好望而却步。剪枝的工作却从不亲自动手,因为不忍。 其实茉莉本不习惯于被这样供着,在江南,她更多的时候只是陪衬。真真的,如古时的江南女子一样。茉莉只是随意地补在小园的角落里,或是静默在一树和田色的栀子下,香味流水一样静静地萦绕着小城。 是的,茉莉的香气永远是那样清雅而温逊。“他年我若修花谱,列作人间第一香”,也许这并不是茉莉的本意。那第一的名号不妨让给檀木,那种佛家厚重而机敏的感觉,静坐参禅一样的底蕴,偈语一样的妙不可言。或者给了梅花吧,她开得够辛苦了,暗香中竟也有些冰雪的味道。而茉莉,永远只是深闺女子温雅的气息。 陆游说碾作了泥的梅花也是有香气的,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但我知道和茶一起被水滚过的茉莉是不会失了香味的。北方的茶叶铺子里,有南方的茉莉。北京人是钟爱茉莉花茶的。茶叶一遍两遍三遍地用茉莉窨过,临卖时,伙计还会大方地抓上一把鲜茉莉包在一起。于是大大小小的茶叶铺子里,各色的茶壶茶盏茶碗里,茉莉的气息一齐弥散开。新茶上市的季节,茉莉倾城。可是这时的茉莉,也只是在陪衬着茶,就像在娘家时,斜插在秦淮女子的鬓梢,削减几分牡丹的媚态,添一些闺中娴静的味道。茉莉是只能衬绿茶的,她托不起发酵过的酽茶。若是乌龙,还须嚼梅才好。黄山谷和苏子瞻那次雅燕飞觞的茶会,想来作伴的该是梅花,茉莉是当不起的。 茉莉与梅花,细说来确有些缘分。入得歌的花木本就不多,至今还广泛传唱的更是有限,梅花是一,茉莉是一。《梅花三弄》是文人清绝的歌,《茉莉花》是吴地女子嫣然的巧笑。如果说梅花是塞北的士大夫,那么茉莉,不正是江南水边素妆莞尔的倾城佳人?可是茉莉不会倾国,她不是胭脂堆成的西府海棠,她素面朝天,不愿争什么,一如她的江南永远甘心作中国文化的后院,她永远是绣房里几千年来都做着男人的陪衬的倾城女子。 茉莉倾城。 莲的守望 周敦颐说莲是花之君子,不是的,莲是才女。 莲是叛离了儒教的。疏狂的水本该属于老庄,莲与水的喁喁低语,细听来该有些《南华经》的味道吧。或者,静静的一朵拈在佛手,看惯了江南的四百八十寺,莲参着自己的野狐禅。濂溪一位儒学大师,怎读得懂莲啊? 莲素面朝天——才女都是有些傲气的。莲的颜色,是那样一种真真切切的水红色,不是胭脂的红,不是朱砂的红,更不是海棠的牡丹的红,那是一种只属于莲的色彩。南宋画师在绢帛上的精心设色太过厚重了,倒是潘天寿几笔天然墨色更得莲的真趣。莲从不雕饰自己,但莲却不会拒绝欣赏。风中的婆娑,月下的静默,水面清圆,莲叶田田,芙蓉向脸,微步凌波,莲微笑着,美得惊世骇俗。 可是,莲的心里是苦的。莲是才女,莲有自己的见识,自己的追求,于是便有了自己的苦闷。莲拒绝一切狎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为莲在守望。 曾有一好友说,莲是最媚的花,听罢心头一惊。刘禹锡说“池上芙蓉净少情”,才是不懂莲。她懂莲,可又不完全懂。她看得出莲雍和静定的外表下并不是淡薄如女道,而是有着一种不安分,她称之为“媚”。但其实,那是莲的守望。莲在守望什么?莲不知道,莲只知道那是一种古典与唯美,一种让她的生命值得为之存在的圣洁的理由。也许那是西陵下的松,是金明池畔的柳,是爱情或者操守,也许都不是,只是一个现实中未必存在的遥远的信念。其实,就像梁衡说的,没有守望,莲也一样可以绽放然后凋零,听世人的啧啧称赞,像牡丹她们那样,永远不知忧愁。但莲是超俗的,她不愿仅仅成为一种被人们玩赏的景观,默默接受程朱理学下女子程式化的悲剧命运,她要寻求生命的价值。所以莲高出百花之上,莲是才女。 莲像苏小小,也像柳如是,但莲不是。莲从不流露出心里的苦涩,从不做出病恹恹的神态,她压抑着那份守望,总是那样清雅着,带着端庄而骄傲的笑。这是莲的涵养,莲的尊严,更是因为这守望只是属于莲的,是生命自己的奢侈和孤独,注定要一个人慢慢咀嚼。也许所有的生命,都该有这样一份守望,一份对生命意义的苦苦的叩问。 喜欢陆龟蒙的《白莲》诗:“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真道尽了莲的清高与寂寞。 读余光中《莲的联想》,于是爱上了莲。为了梦中几瓣多情的水色,一缕清绝的诗魂,情愿做《回旋曲》中垂死的泳者,泅一个夏天游向她的影。可是且慢,莲情愿吗?采到的瞬间,莲幻化为朦胧,宛在水中央。莲不属于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莲给你的,永远只是一个不冷也不暖的藕荷色的梦。而莲,依旧孤独地守望,倔强地,苦苦地,用美守望着生命。 莲花峰下攻读理学的周茂叔不懂莲,梁元帝御苑里的妖童媛女不懂莲,甚至莲花座上俯视众生的佛,也未必懂莲。真正懂莲的,或许只有古诗中撑着木兰舟的莲一样的女子吧: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莲的所思,亦在远道。 寂寞紫藤 紫藤寂寞一千年了。 从一千年前那个李白说“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的时代,紫藤便是寂寞的。虽说花下有江南女子的巧笑娇娜,三千佳丽的曼舞轻歌,可是,人不免哀伤,花也不免寂寞。花解人语,人知花愁否? 江南少不得紫藤。那淡紫的色调渲染着江南古典的宁静与高贵的神秘,盘曲遒劲的藤蔓却诉说着五千年来历史的沧桑。她在那里一年,十年,一百年地生长着,今年与去年一样,明年也不会和今年有什么不同,永远那样悠然淡定,荣辱不惊,不老,却也不知什么是年轻。千里之外的京华宫阙中也只需一架紫藤,便江南风致尽出。而紫藤,偏又是很大气的花。疏疏淡淡的紫,深深浅浅的绿,没有什么矫揉造作,任你是千步的回廊,也就这么舒舒展展地弥漫开,然后高高低低地垂下,年代越久,反越不需人侍弄,就那么一年一年从从容容地开下去。 其实又何须真有一架紫藤?便是紫藤的影子也够有些情调了。紫禁城的倦勤斋里,四壁、屋顶都画着整幅的通景花,是紫藤。粗壮的藤顺着墙壁爬上房顶,一串串紫藤花,未开的,半开的,全开的,风雅地垂下。乾隆皇帝把他的江南带到了金殿里,只用了一幅紫藤。这图可是郎世宁的手笔已不可知,但不管是谁,他猜中了乾隆的心思。而乾隆,是懂江南的。 紫藤可食。北方小吃有紫藤粥、紫藤糕,不知何味,但曾将才开的紫藤大把地撸下,和面揉成饼状,煎至两面金黄,食之,甜香绕于唇舌之间。只是,至今不知这是嚼梅雅事,还是真真焚琴煮鹤之举。不过不管怎样,“文革”时说紫藤无用,大肆砍伐,实在委屈她了。 但紫藤不在乎。 是啊,一千年,毕竟太长。紫藤的花下不是没有过莺肥燕瘦,紫藤的叶上不是没有过血溅凝碧。脂粉香暖,软语温存,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紫藤见过的太多,于是她寂寞了自己,她对一切都不再在意。不在意江南塞北曾经的富贵,也不在意一切的伤痛。 可是,紫藤真的不在乎什么了吗? 不。 传说紫藤是为爱而死。本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爱情故事:说是女孩与男孩相爱,遭到反对,于是两人私奔,在悬崖处走投无路,双双跳崖而亡。死后,女孩成了紫藤,男孩成了树。可是,平凡不是平淡,这种生死相依的故事,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刻骨铭心的痛。但那个女孩更不幸。她便是化作了紫藤也未能与树长相厮守,而是装点了江南的庭院,帝王的墙角。 曾与友登山,不期邂逅了紫藤。已近山顶,独入小径,蓦地转身,看见了山坳里盛开着的紫藤。我从未见过紫藤开得这般烂漫。满山满谷地开着,那样繁密,一眼望去,竟像大把的紫藤花塞满了山坳。紫藤的手臂紧紧拥着举起她的树,看不清花是挂在藤上,还是长在树上。想起了《花经》里的句子:“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这景象,至今才算见到。我惊诧于这甜蜜而庄严的一幕,我头一次看见,紫藤,这寂寞了一千年的花,也有感情。是,一千年了,什么都可以忘记了,只有这份爱情,这个她曾用生命许下的诺言,她还在坚持。 友人来寻我,见到紫藤,“呀”了一声,嚷着要在这里拍照。我本想阻止,怕冒犯了藤与树的依偎,想了想,却由着她了:也许紫藤愿意别人看到她与树幸福的缠绵。 只有这一树紫藤,并不寂寞。 葵花向日 无数次梦想拥有大片的向日葵田。夏日宁静的午后,将自己藏在浓密的绿阴中,金色的花朵确是可以“过人头”的。坐着,或者顺着一秆秆葵花间的空隙躺下,举头看阳光在花瓣上跳跃着流动,筛下斑斑点点的天光云影。清风走过的时候,就听见一朵朵花咯咯、咯咯、咯咯地笑,感觉到她们的裙在身边快乐地轻轻颤抖。曾傻傻地要将学校的操场变成这样一处所在,初春刈去只才寸余的杂草(这种野雏菊到了夏季是可以齐腰的),播下种子,也许会开出几十朵花。兴致勃勃地谋划了好些天,最终却放弃了:操场毕竟不是花圃,难免有一天被铅球砸折了花茎,岂不可惜? 总感觉葵花是异域的花,她与中国的味道是格格不入的。低缓的山丘上青绿的牧草间,原色的木篱断断续续地围出一片活泼的金黄,规整如凡尔赛宫修剪过的灌木丛,远处草地融入蓝天的地方,有一座红色尖顶的木屋,这是属于法国的浪漫。而旷野的几枝昂着高傲的头颅,插在圆肚的白瓷花瓶中,又是早被那个葵花一样的梵•高给了荷兰的。 不错,葵花在中国是不入流的花。虽说“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鹅黄色未乾”,但雅士们又有几个真正爱葵花的呢?中国的文人,爱的是“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阴柔怯弱,于是中国的花,多是可以趁着月色来看的。黄昏时的一钩娥眉,凄冷如许,月下林和靖的梅妻疏影横斜。碧波中荡着上弦月,浮萍在小舟前静静划开又在小舟后悄悄聚拢,初开的莲瓣中漾满如水的月光,是江南女子在“乘月采芙蓉”。高墙里的海棠,东坡不在正午细看,却待月转回廊,香雾空蒙时挑着红烛来惊起美人的梦。月色添了花的娇怯,而花弱不禁风的病态,最惹墨客们爱怜。但葵花,偏偏是明媚而不见娇弱,活泼而不见矜持,天真而不见妩媚,于是只好任她就那么泼辣地开着,谁也不过多地过问。葵花灿烂的颜色须得趁着阳光才好,若是非要遮上一层朦胧月色,明丽的花盘便黯淡了下来,只剩下丝毫觅不见婆娑的身影,倒有效颦之嫌了。韦庄早就说过:“月下似矜倾国貌”,大方的女子扭捏起来,反倒不自在了。 葵花确是天真的花。便是月下来看,也不忍将她比作东施,不如说更像左思《娇女诗》里“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的小女纨素,以月自饰,却添丑态,弥见娇憨。至于午时咧着嘴儿向着太阳笑的葵花,想来想去,竟是像那个撕扇子的晴雯,天真而率性。 其实也曾在墙根下种过几棵葵花,只可惜她们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长得很不成器。自古少有人采葵花,说是因为要留她结子,实在是不懂文人的癖性。结子的桃啊杏啊,也不妨成枝地折来,怎会吝惜葵花?真正的原因是,葵花不能簪发。古代女子高耸的倭堕髻,本该衬得起葵花硕大的花盘的,可是,如同苏东坡所说:“葵花虽粲粲,蒂短不堪簪。”说也奇怪,葵花短短的蒂竟似有无限的力量,能托着花朵执著地追着太阳。不需人采,也就没有了种红药的那种“年年知为谁开”的惆怅,她是为太阳开的。所以,种葵花是完全快乐的。萱草可以忘忧,葵花也可以忘忧,只不过,萱草驱尽忧愁后,留下的是温馨和宁静,而葵花从不懂忧愁,她只让你听见金色的花瓣和阳光碰撞发出的咯咯、咯咯、咯咯的笑。 唯有葵花向日倾。 茉莉倾城 茉莉是很江南的花。娇小的笑靥中规中矩地托在细长的萼上,洁白的浅笑被丛丛的浓绿染上了流水一样清新的色彩。茉莉是江南的碧玉,永远那样温柔而怯弱地偎在枝头,绝无牡丹醉卧或芍药搔首的姿态。牡丹是洛阳城里的千金,芍药呢,芍药竟是个婀娜的戏子吧,慵妆的娇痴媚态,水袖一甩,可以倾国。只有茉莉,是最江南的女子,白墙黛瓦的小院深处,也许在掀起最后一重湘帘才寻得见的深闺里,也许在那棵夜雨时会唱歌的芭蕉下,团扇后隐着的一弯浅笑,像江南的烟雨一样氤氲在整个小镇,雨季一样静谧。 茉莉的笑是可以倾城的。 “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是小白长红越女的腮,茉莉是说吴侬软语的苏州女子。杏花在溪头浣纱,茉莉在闺中刺绣。人说苹果花是雪做的,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那茉莉是什么?茉莉的瓣,是四月的流水凝成的。唯有流水,才有那样清澈而灵动,溶着仲春的碧色和煦暖的阳光。茉莉不是雨,雨是江南的病美人,是戴望舒愁结不展的丁香。 舒婷说不愿生女儿,因为女儿太娇弱,太惹人爱怜,不忍将她带到世上,对茉莉,也有这种感情吧。不敢养茉莉,江南的佳人毕竟不是黄土上摔打惯了的野丫头,北方干涩的风一吹,水色的肌肤清癯了下去,岂不痛煞人哉!可喜爱茉莉不能忘怀,友人闻之,竟将家中长势甚好的一盆慨然相赠,硬着头皮捧回家,心中竟久怀着一种负罪感。为她腾出最明媚的窗口,每天敬畏地陪伴,却不敢伸出手去亵渎她翡翠色的裙摆——虽然她总是那样浅浅地笑着。种茉莉的土是肥沃的黑色,不同于别的花盆里的黄土。那土在北方的花坛中随处可见,长出的木槿竟也开得泼辣。效梁实秋于土中钻小孔灌以芝麻浆汤,至于往花根下埋死猫的做法,只好望而却步。剪枝的工作却从不亲自动手,因为不忍。 其实茉莉本不习惯于被这样供着,在江南,她更多的时候只是陪衬。真真的,如古时的江南女子一样。茉莉只是随意地补在小园的角落里,或是静默在一树和田色的栀子下,香味流水一样静静地萦绕着小城。 是的,茉莉的香气永远是那样清雅而温逊。“他年我若修花谱,列作人间第一香”,也许这并不是茉莉的本意。那第一的名号不妨让给檀木,那种佛家厚重而机敏的感觉,静坐参禅一样的底蕴,偈语一样的妙不可言。或者给了梅花吧,她开得够辛苦了,暗香中竟也有些冰雪的味道。而茉莉,永远只是深闺女子温雅的气息。 陆游说碾作了泥的梅花也是有香气的,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但我知道和茶一起被水滚过的茉莉是不会失了香味的。北方的茶叶铺子里,有南方的茉莉。北京人是钟爱茉莉花茶的。茶叶一遍两遍三遍地用茉莉窨过,临卖时,伙计还会大方地抓上一把鲜茉莉包在一起。于是大大小小的茶叶铺子里,各色的茶壶茶盏茶碗里,茉莉的气息一齐弥散开。新茶上市的季节,茉莉倾城。可是这时的茉莉,也只是在陪衬着茶,就像在娘家时,斜插在秦淮女子的鬓梢,削减几分牡丹的媚态,添一些闺中娴静的味道。茉莉是只能衬绿茶的,她托不起发酵过的酽茶。若是乌龙,还须嚼梅才好。黄山谷和苏子瞻那次雅燕飞觞的茶会,想来作伴的该是梅花,茉莉是当不起的。 茉莉与梅花,细说来确有些缘分。入得歌的花木本就不多,至今还广泛传唱的更是有限,梅花是一,茉莉是一。《梅花三弄》是文人清绝的歌,《茉莉花》是吴地女子嫣然的巧笑。如果说梅花是塞北的士大夫,那么茉莉,不正是江南水边素妆莞尔的倾城佳人?可是茉莉不会倾国,她不是胭脂堆成的西府海棠,她素面朝天,不愿争什么,一如她的江南永远甘心作中国文化的后院,她永远是绣房里几千年来都做着男人的陪衬的倾城女子。 茉莉倾城。 莲的守望 周敦颐说莲是花之君子,不是的,莲是才女。 莲是叛离了儒教的。疏狂的水本该属于老庄,莲与水的喁喁低语,细听来该有些《南华经》的味道吧。或者,静静的一朵拈在佛手,看惯了江南的四百八十寺,莲参着自己的野狐禅。濂溪一位儒学大师,怎读得懂莲啊? 莲素面朝天——才女都是有些傲气的。莲的颜色,是那样一种真真切切的水红色,不是胭脂的红,不是朱砂的红,更不是海棠的牡丹的红,那是一种只属于莲的色彩。南宋画师在绢帛上的精心设色太过厚重了,倒是潘天寿几笔天然墨色更得莲的真趣。莲从不雕饰自己,但莲却不会拒绝欣赏。风中的婆娑,月下的静默,水面清圆,莲叶田田,芙蓉向脸,微步凌波,莲微笑着,美得惊世骇俗。 可是,莲的心里是苦的。莲是才女,莲有自己的见识,自己的追求,于是便有了自己的苦闷。莲拒绝一切狎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为莲在守望。 曾有一好友说,莲是最媚的花,听罢心头一惊。刘禹锡说“池上芙蓉净少情”,才是不懂莲。她懂莲,可又不完全懂。她看得出莲雍和静定的外表下并不是淡薄如女道,而是有着一种不安分,她称之为“媚”。但其实,那是莲的守望。莲在守望什么?莲不知道,莲只知道那是一种古典与唯美,一种让她的生命值得为之存在的圣洁的理由。也许那是西陵下的松,是金明池畔的柳,是爱情或者操守,也许都不是,只是一个现实中未必存在的遥远的信念。其实,就像梁衡说的,没有守望,莲也一样可以绽放然后凋零,听世人的啧啧称赞,像牡丹她们那样,永远不知忧愁。但莲是超俗的,她不愿仅仅成为一种被人们玩赏的景观,默默接受程朱理学下女子程式化的悲剧命运,她要寻求生命的价值。所以莲高出百花之上,莲是才女。 莲像苏小小,也像柳如是,但莲不是。莲从不流露出心里的苦涩,从不做出病恹恹的神态,她压抑着那份守望,总是那样清雅着,带着端庄而骄傲的笑。这是莲的涵养,莲的尊严,更是因为这守望只是属于莲的,是生命自己的奢侈和孤独,注定要一个人慢慢咀嚼。也许所有的生命,都该有这样一份守望,一份对生命意义的苦苦的叩问。 喜欢陆龟蒙的《白莲》诗:“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真道尽了莲的清高与寂寞。 读余光中《莲的联想》,于是爱上了莲。为了梦中几瓣多情的水色,一缕清绝的诗魂,情愿做《回旋曲》中垂死的泳者,泅一个夏天游向她的影。可是且慢,莲情愿吗?采到的瞬间,莲幻化为朦胧,宛在水中央。莲不属于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莲给你的,永远只是一个不冷也不暖的藕荷色的梦。而莲,依旧孤独地守望,倔强地,苦苦地,用美守望着生命。 莲花峰下攻读理学的周茂叔不懂莲,梁元帝御苑里的妖童媛女不懂莲,甚至莲花座上俯视众生的佛,也未必懂莲。真正懂莲的,或许只有古诗中撑着木兰舟的莲一样的女子吧: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莲的所思,亦在远道。 寂寞紫藤 紫藤寂寞一千年了。 从一千年前那个李白说“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的时代,紫藤便是寂寞的。虽说花下有江南女子的巧笑娇娜,三千佳丽的曼舞轻歌,可是,人不免哀伤,花也不免寂寞。花解人语,人知花愁否? 江南少不得紫藤。那淡紫的色调渲染着江南古典的宁静与高贵的神秘,盘曲遒劲的藤蔓却诉说着五千年来历史的沧桑。她在那里一年,十年,一百年地生长着,今年与去年一样,明年也不会和今年有什么不同,永远那样悠然淡定,荣辱不惊,不老,却也不知什么是年轻。千里之外的京华宫阙中也只需一架紫藤,便江南风致尽出。而紫藤,偏又是很大气的花。疏疏淡淡的紫,深深浅浅的绿,没有什么矫揉造作,任你是千步的回廊,也就这么舒舒展展地弥漫开,然后高高低低地垂下,年代越久,反越不需人侍弄,就那么一年一年从从容容地开下去。 其实又何须真有一架紫藤?便是紫藤的影子也够有些情调了。紫禁城的倦勤斋里,四壁、屋顶都画着整幅的通景花,是紫藤。粗壮的藤顺着墙壁爬上房顶,一串串紫藤花,未开的,半开的,全开的,风雅地垂下。乾隆皇帝把他的江南带到了金殿里,只用了一幅紫藤。这图可是郎世宁的手笔已不可知,但不管是谁,他猜中了乾隆的心思。而乾隆,是懂江南的。 紫藤可食。北方小吃有紫藤粥、紫藤糕,不知何味,但曾将才开的紫藤大把地撸下,和面揉成饼状,煎至两面金黄,食之,甜香绕于唇舌之间。只是,至今不知这是嚼梅雅事,还是真真焚琴煮鹤之举。不过不管怎样,“文革”时说紫藤无用,大肆砍伐,实在委屈她了。 但紫藤不在乎。 是啊,一千年,毕竟太长。紫藤的花下不是没有过莺肥燕瘦,紫藤的叶上不是没有过血溅凝碧。脂粉香暖,软语温存,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紫藤见过的太多,于是她寂寞了自己,她对一切都不再在意。不在意江南塞北曾经的富贵,也不在意一切的伤痛。 可是,紫藤真的不在乎什么了吗? 不。 传说紫藤是为爱而死。本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爱情故事:说是女孩与男孩相爱,遭到反对,于是两人私奔,在悬崖处走投无路,双双跳崖而亡。死后,女孩成了紫藤,男孩成了树。可是,平凡不是平淡,这种生死相依的故事,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刻骨铭心的痛。但那个女孩更不幸。她便是化作了紫藤也未能与树长相厮守,而是装点了江南的庭院,帝王的墙角。 曾与友登山,不期邂逅了紫藤。已近山顶,独入小径,蓦地转身,看见了山坳里盛开着的紫藤。我从未见过紫藤开得这般烂漫。满山满谷地开着,那样繁密,一眼望去,竟像大把的紫藤花塞满了山坳。紫藤的手臂紧紧拥着举起她的树,看不清花是挂在藤上,还是长在树上。想起了《花经》里的句子:“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这景象,至今才算见到。我惊诧于这甜蜜而庄严的一幕,我头一次看见,紫藤,这寂寞了一千年的花,也有感情。是,一千年了,什么都可以忘记了,只有这份爱情,这个她曾用生命许下的诺言,她还在坚持。 友人来寻我,见到紫藤,“呀”了一声,嚷着要在这里拍照。我本想阻止,怕冒犯了藤与树的依偎,想了想,却由着她了:也许紫藤愿意别人看到她与树幸福的缠绵。 只有这一树紫藤,并不寂寞。 葵花向日 无数次梦想拥有大片的向日葵田。夏日宁静的午后,将自己藏在浓密的绿阴中,金色的花朵确是可以“过人头”的。坐着,或者顺着一秆秆葵花间的空隙躺下,举头看阳光在花瓣上跳跃着流动,筛下斑斑点点的天光云影。清风走过的时候,就听见一朵朵花咯咯、咯咯、咯咯地笑,感觉到她们的裙在身边快乐地轻轻颤抖。曾傻傻地要将学校的操场变成这样一处所在,初春刈去只才寸余的杂草(这种野雏菊到了夏季是可以齐腰的),播下种子,也许会开出几十朵花。兴致勃勃地谋划了好些天,最终却放弃了:操场毕竟不是花圃,难免有一天被铅球砸折了花茎,岂不可惜? 总感觉葵花是异域的花,她与中国的味道是格格不入的。低缓的山丘上青绿的牧草间,原色的木篱断断续续地围出一片活泼的金黄,规整如凡尔赛宫修剪过的灌木丛,远处草地融入蓝天的地方,有一座红色尖顶的木屋,这是属于法国的浪漫。而旷野的几枝昂着高傲的头颅,插在圆肚的白瓷花瓶中,又是早被那个葵花一样的梵•高给了荷兰的。 不错,葵花在中国是不入流的花。虽说“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鹅黄色未乾”,但雅士们又有几个真正爱葵花的呢?中国的文人,爱的是“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阴柔怯弱,于是中国的花,多是可以趁着月色来看的。黄昏时的一钩娥眉,凄冷如许,月下林和靖的梅妻疏影横斜。碧波中荡着上弦月,浮萍在小舟前静静划开又在小舟后悄悄聚拢,初开的莲瓣中漾满如水的月光,是江南女子在“乘月采芙蓉”。高墙里的海棠,东坡不在正午细看,却待月转回廊,香雾空蒙时挑着红烛来惊起美人的梦。月色添了花的娇怯,而花弱不禁风的病态,最惹墨客们爱怜。但葵花,偏偏是明媚而不见娇弱,活泼而不见矜持,天真而不见妩媚,于是只好任她就那么泼辣地开着,谁也不过多地过问。葵花灿烂的颜色须得趁着阳光才好,若是非要遮上一层朦胧月色,明丽的花盘便黯淡了下来,只剩下丝毫觅不见婆娑的身影,倒有效颦之嫌了。韦庄早就说过:“月下似矜倾国貌”,大方的女子扭捏起来,反倒不自在了。 葵花确是天真的花。便是月下来看,也不忍将她比作东施,不如说更像左思《娇女诗》里“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的小女纨素,以月自饰,却添丑态,弥见娇憨。至于午时咧着嘴儿向着太阳笑的葵花,想来想去,竟是像那个撕扇子的晴雯,天真而率性。 其实也曾在墙根下种过几棵葵花,只可惜她们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长得很不成器。自古少有人采葵花,说是因为要留她结子,实在是不懂文人的癖性。结子的桃啊杏啊,也不妨成枝地折来,怎会吝惜葵花?真正的原因是,葵花不能簪发。古代女子高耸的倭堕髻,本该衬得起葵花硕大的花盘的,可是,如同苏东坡所说:“葵花虽粲粲,蒂短不堪簪。”说也奇怪,葵花短短的蒂竟似有无限的力量,能托着花朵执著地追着太阳。不需人采,也就没有了种红药的那种“年年知为谁开”的惆怅,她是为太阳开的。所以,种葵花是完全快乐的。萱草可以忘忧,葵花也可以忘忧,只不过,萱草驱尽忧愁后,留下的是温馨和宁静,而葵花从不懂忧愁,她只让你听见金色的花瓣和阳光碰撞发出的咯咯、咯咯、咯咯的笑。 唯有葵花向日倾。 茉莉倾城 茉莉是很江南的花。娇小的笑靥中规中矩地托在细长的萼上,洁白的浅笑被丛丛的浓绿染上了流水一样清新的色彩。茉莉是江南的碧玉,永远那样温柔而怯弱地偎在枝头,绝无牡丹醉卧或芍药搔首的姿态。牡丹是洛阳城里的千金,芍药呢,芍药竟是个婀娜的戏子吧,慵妆的娇痴媚态,水袖一甩,可以倾国。只有茉莉,是最江南的女子,白墙黛瓦的小院深处,也许在掀起最后一重湘帘才寻得见的深闺里,也许在那棵夜雨时会唱歌的芭蕉下,团扇后隐着的一弯浅笑,像江南的烟雨一样氤氲在整个小镇,雨季一样静谧。 茉莉的笑是可以倾城的。 “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是小白长红越女的腮,茉莉是说吴侬软语的苏州女子。杏花在溪头浣纱,茉莉在闺中刺绣。人说苹果花是雪做的,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那茉莉是什么?茉莉的瓣,是四月的流水凝成的。唯有流水,才有那样清澈而灵动,溶着仲春的碧色和煦暖的阳光。茉莉不是雨,雨是江南的病美人,是戴望舒愁结不展的丁香。 舒婷说不愿生女儿,因为女儿太娇弱,太惹人爱怜,不忍将她带到世上,对茉莉,也有这种感情吧。不敢养茉莉,江南的佳人毕竟不是黄土上摔打惯了的野丫头,北方干涩的风一吹,水色的肌肤清癯了下去,岂不痛煞人哉!可喜爱茉莉不能忘怀,友人闻之,竟将家中长势甚好的一盆慨然相赠,硬着头皮捧回家,心中竟久怀着一种负罪感。为她腾出最明媚的窗口,每天敬畏地陪伴,却不敢伸出手去亵渎她翡翠色的裙摆——虽然她总是那样浅浅地笑着。种茉莉的土是肥沃的黑色,不同于别的花盆里的黄土。那土在北方的花坛中随处可见,长出的木槿竟也开得泼辣。效梁实秋于土中钻小孔灌以芝麻浆汤,至于往花根下埋死猫的做法,只好望而却步。剪枝的工作却从不亲自动手,因为不忍。 其实茉莉本不习惯于被这样供着,在江南,她更多的时候只是陪衬。真真的,如古时的江南女子一样。茉莉只是随意地补在小园的角落里,或是静默在一树和田色的栀子下,香味流水一样静静地萦绕着小城。 是的,茉莉的香气永远是那样清雅而温逊。“他年我若修花谱,列作人间第一香”,也许这并不是茉莉的本意。那第一的名号不妨让给檀木,那种佛家厚重而机敏的感觉,静坐参禅一样的底蕴,偈语一样的妙不可言。或者给了梅花吧,她开得够辛苦了,暗香中竟也有些冰雪的味道。而茉莉,永远只是深闺女子温雅的气息。 陆游说碾作了泥的梅花也是有香气的,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但我知道和茶一起被水滚过的茉莉是不会失了香味的。北方的茶叶铺子里,有南方的茉莉。北京人是钟爱茉莉花茶的。茶叶一遍两遍三遍地用茉莉窨过,临卖时,伙计还会大方地抓上一把鲜茉莉包在一起。于是大大小小的茶叶铺子里,各色的茶壶茶盏茶碗里,茉莉的气息一齐弥散开。新茶上市的季节,茉莉倾城。可是这时的茉莉,也只是在陪衬着茶,就像在娘家时,斜插在秦淮女子的鬓梢,削减几分牡丹的媚态,添一些闺中娴静的味道。茉莉是只能衬绿茶的,她托不起发酵过的酽茶。若是乌龙,还须嚼梅才好。黄山谷和苏子瞻那次雅燕飞觞的茶会,想来作伴的该是梅花,茉莉是当不起的。 茉莉与梅花,细说来确有些缘分。入得歌的花木本就不多,至今还广泛传唱的更是有限,梅花是一,茉莉是一。《梅花三弄》是文人清绝的歌,《茉莉花》是吴地女子嫣然的巧笑。如果说梅花是塞北的士大夫,那么茉莉,不正是江南水边素妆莞尔的倾城佳人?可是茉莉不会倾国,她不是胭脂堆成的西府海棠,她素面朝天,不愿争什么,一如她的江南永远甘心作中国文化的后院,她永远是绣房里几千年来都做着男人的陪衬的倾城女子。 茉莉倾城。 莲的守望 周敦颐说莲是花之君子,不是的,莲是才女。 莲是叛离了儒教的。疏狂的水本该属于老庄,莲与水的喁喁低语,细听来该有些《南华经》的味道吧。或者,静静的一朵拈在佛手,看惯了江南的四百八十寺,莲参着自己的野狐禅。濂溪一位儒学大师,怎读得懂莲啊? 莲素面朝天——才女都是有些傲气的。莲的颜色,是那样一种真真切切的水红色,不是胭脂的红,不是朱砂的红,更不是海棠的牡丹的红,那是一种只属于莲的色彩。南宋画师在绢帛上的精心设色太过厚重了,倒是潘天寿几笔天然墨色更得莲的真趣。莲从不雕饰自己,但莲却不会拒绝欣赏。风中的婆娑,月下的静默,水面清圆,莲叶田田,芙蓉向脸,微步凌波,莲微笑着,美得惊世骇俗。 可是,莲的心里是苦的。莲是才女,莲有自己的见识,自己的追求,于是便有了自己的苦闷。莲拒绝一切狎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为莲在守望。 曾有一好友说,莲是最媚的花,听罢心头一惊。刘禹锡说“池上芙蓉净少情”,才是不懂莲。她懂莲,可又不完全懂。她看得出莲雍和静定的外表下并不是淡薄如女道,而是有着一种不安分,她称之为“媚”。但其实,那是莲的守望。莲在守望什么?莲不知道,莲只知道那是一种古典与唯美,一种让她的生命值得为之存在的圣洁的理由。也许那是西陵下的松,是金明池畔的柳,是爱情或者操守,也许都不是,只是一个现实中未必存在的遥远的信念。其实,就像梁衡说的,没有守望,莲也一样可以绽放然后凋零,听世人的啧啧称赞,像牡丹她们那样,永远不知忧愁。但莲是超俗的,她不愿仅仅成为一种被人们玩赏的景观,默默接受程朱理学下女子程式化的悲剧命运,她要寻求生命的价值。所以莲高出百花之上,莲是才女。 莲像苏小小,也像柳如是,但莲不是。莲从不流露出心里的苦涩,从不做出病恹恹的神态,她压抑着那份守望,总是那样清雅着,带着端庄而骄傲的笑。这是莲的涵养,莲的尊严,更是因为这守望只是属于莲的,是生命自己的奢侈和孤独,注定要一个人慢慢咀嚼。也许所有的生命,都该有这样一份守望,一份对生命意义的苦苦的叩问。 喜欢陆龟蒙的《白莲》诗:“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真道尽了莲的清高与寂寞。 读余光中《莲的联想》,于是爱上了莲。为了梦中几瓣多情的水色,一缕清绝的诗魂,情愿做《回旋曲》中垂死的泳者,泅一个夏天游向她的影。可是且慢,莲情愿吗?采到的瞬间,莲幻化为朦胧,宛在水中央。莲不属于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莲给你的,永远只是一个不冷也不暖的藕荷色的梦。而莲,依旧孤独地守望,倔强地,苦苦地,用美守望着生命。 莲花峰下攻读理学的周茂叔不懂莲,梁元帝御苑里的妖童媛女不懂莲,甚至莲花座上俯视众生的佛,也未必懂莲。真正懂莲的,或许只有古诗中撑着木兰舟的莲一样的女子吧: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莲的所思,亦在远道。 寂寞紫藤 紫藤寂寞一千年了。 从一千年前那个李白说“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的时代,紫藤便是寂寞的。虽说花下有江南女子的巧笑娇娜,三千佳丽的曼舞轻歌,可是,人不免哀伤,花也不免寂寞。花解人语,人知花愁否? 江南少不得紫藤。那淡紫的色调渲染着江南古典的宁静与高贵的神秘,盘曲遒劲的藤蔓却诉说着五千年来历史的沧桑。她在那里一年,十年,一百年地生长着,今年与去年一样,明年也不会和今年有什么不同,永远那样悠然淡定,荣辱不惊,不老,却也不知什么是年轻。千里之外的京华宫阙中也只需一架紫藤,便江南风致尽出。而紫藤,偏又是很大气的花。疏疏淡淡的紫,深深浅浅的绿,没有什么矫揉造作,任你是千步的回廊,也就这么舒舒展展地弥漫开,然后高高低低地垂下,年代越久,反越不需人侍弄,就那么一年一年从从容容地开下去。 其实又何须真有一架紫藤?便是紫藤的影子也够有些情调了。紫禁城的倦勤斋里,四壁、屋顶都画着整幅的通景花,是紫藤。粗壮的藤顺着墙壁爬上房顶,一串串紫藤花,未开的,半开的,全开的,风雅地垂下。乾隆皇帝把他的江南带到了金殿里,只用了一幅紫藤。这图可是郎世宁的手笔已不可知,但不管是谁,他猜中了乾隆的心思。而乾隆,是懂江南的。 紫藤可食。北方小吃有紫藤粥、紫藤糕,不知何味,但曾将才开的紫藤大把地撸下,和面揉成饼状,煎至两面金黄,食之,甜香绕于唇舌之间。只是,至今不知这是嚼梅雅事,还是真真焚琴煮鹤之举。不过不管怎样,“文革”时说紫藤无用,大肆砍伐,实在委屈她了。 但紫藤不在乎。 是啊,一千年,毕竟太长。紫藤的花下不是没有过莺肥燕瘦,紫藤的叶上不是没有过血溅凝碧。脂粉香暖,软语温存,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紫藤见过的太多,于是她寂寞了自己,她对一切都不再在意。不在意江南塞北曾经的富贵,也不在意一切的伤痛。 可是,紫藤真的不在乎什么了吗? 不。 传说紫藤是为爱而死。本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爱情故事:说是女孩与男孩相爱,遭到反对,于是两人私奔,在悬崖处走投无路,双双跳崖而亡。死后,女孩成了紫藤,男孩成了树。可是,平凡不是平淡,这种生死相依的故事,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刻骨铭心的痛。但那个女孩更不幸。她便是化作了紫藤也未能与树长相厮守,而是装点了江南的庭院,帝王的墙角。 曾与友登山,不期邂逅了紫藤。已近山顶,独入小径,蓦地转身,看见了山坳里盛开着的紫藤。我从未见过紫藤开得这般烂漫。满山满谷地开着,那样繁密,一眼望去,竟像大把的紫藤花塞满了山坳。紫藤的手臂紧紧拥着举起她的树,看不清花是挂在藤上,还是长在树上。想起了《花经》里的句子:“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这景象,至今才算见到。我惊诧于这甜蜜而庄严的一幕,我头一次看见,紫藤,这寂寞了一千年的花,也有感情。是,一千年了,什么都可以忘记了,只有这份爱情,这个她曾用生命许下的诺言,她还在坚持。 友人来寻我,见到紫藤,“呀”了一声,嚷着要在这里拍照。我本想阻止,怕冒犯了藤与树的依偎,想了想,却由着她了:也许紫藤愿意别人看到她与树幸福的缠绵。 只有这一树紫藤,并不寂寞。 葵花向日 无数次梦想拥有大片的向日葵田。夏日宁静的午后,将自己藏在浓密的绿阴中,金色的花朵确是可以“过人头”的。坐着,或者顺着一秆秆葵花间的空隙躺下,举头看阳光在花瓣上跳跃着流动,筛下斑斑点点的天光云影。清风走过的时候,就听见一朵朵花咯咯、咯咯、咯咯地笑,感觉到她们的裙在身边快乐地轻轻颤抖。曾傻傻地要将学校的操场变成这样一处所在,初春刈去只才寸余的杂草(这种野雏菊到了夏季是可以齐腰的),播下种子,也许会开出几十朵花。兴致勃勃地谋划了好些天,最终却放弃了:操场毕竟不是花圃,难免有一天被铅球砸折了花茎,岂不可惜? 总感觉葵花是异域的花,她与中国的味道是格格不入的。低缓的山丘上青绿的牧草间,原色的木篱断断续续地围出一片活泼的金黄,规整如凡尔赛宫修剪过的灌木丛,远处草地融入蓝天的地方,有一座红色尖顶的木屋,这是属于法国的浪漫。而旷野的几枝昂着高傲的头颅,插在圆肚的白瓷花瓶中,又是早被那个葵花一样的梵•高给了荷兰的。 不错,葵花在中国是不入流的花。虽说“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鹅黄色未乾”,但雅士们又有几个真正爱葵花的呢?中国的文人,爱的是“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阴柔怯弱,于是中国的花,多是可以趁着月色来看的。黄昏时的一钩娥眉,凄冷如许,月下林和靖的梅妻疏影横斜。碧波中荡着上弦月,浮萍在小舟前静静划开又在小舟后悄悄聚拢,初开的莲瓣中漾满如水的月光,是江南女子在“乘月采芙蓉”。高墙里的海棠,东坡不在正午细看,却待月转回廊,香雾空蒙时挑着红烛来惊起美人的梦。月色添了花的娇怯,而花弱不禁风的病态,最惹墨客们爱怜。但葵花,偏偏是明媚而不见娇弱,活泼而不见矜持,天真而不见妩媚,于是只好任她就那么泼辣地开着,谁也不过多地过问。葵花灿烂的颜色须得趁着阳光才好,若是非要遮上一层朦胧月色,明丽的花盘便黯淡了下来,只剩下丝毫觅不见婆娑的身影,倒有效颦之嫌了。韦庄早就说过:“月下似矜倾国貌”,大方的女子扭捏起来,反倒不自在了。 葵花确是天真的花。便是月下来看,也不忍将她比作东施,不如说更像左思《娇女诗》里“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的小女纨素,以月自饰,却添丑态,弥见娇憨。至于午时咧着嘴儿向着太阳笑的葵花,想来想去,竟是像那个撕扇子的晴雯,天真而率性。 其实也曾在墙根下种过几棵葵花,只可惜她们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长得很不成器。自古少有人采葵花,说是因为要留她结子,实在是不懂文人的癖性。结子的桃啊杏啊,也不妨成枝地折来,怎会吝惜葵花?真正的原因是,葵花不能簪发。古代女子高耸的倭堕髻,本该衬得起葵花硕大的花盘的,可是,如同苏东坡所说:“葵花虽粲粲,蒂短不堪簪。”说也奇怪,葵花短短的蒂竟似有无限的力量,能托着花朵执著地追着太阳。不需人采,也就没有了种红药的那种“年年知为谁开”的惆怅,她是为太阳开的。所以,种葵花是完全快乐的。萱草可以忘忧,葵花也可以忘忧,只不过,萱草驱尽忧愁后,留下的是温馨和宁静,而葵花从不懂忧愁,她只让你听见金色的花瓣和阳光碰撞发出的咯咯、咯咯、咯咯的笑。 唯有葵花向日倾。 茉莉倾城 茉莉是很江南的花。娇小的笑靥中规中矩地托在细长的萼上,洁白的浅笑被丛丛的浓绿染上了流水一样清新的色彩。茉莉是江南的碧玉,永远那样温柔而怯弱地偎在枝头,绝无牡丹醉卧或芍药搔首的姿态。牡丹是洛阳城里的千金,芍药呢,芍药竟是个婀娜的戏子吧,慵妆的娇痴媚态,水袖一甩,可以倾国。只有茉莉,是最江南的女子,白墙黛瓦的小院深处,也许在掀起最后一重湘帘才寻得见的深闺里,也许在那棵夜雨时会唱歌的芭蕉下,团扇后隐着的一弯浅笑,像江南的烟雨一样氤氲在整个小镇,雨季一样静谧。 茉莉的笑是可以倾城的。 “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是小白长红越女的腮,茉莉是说吴侬软语的苏州女子。杏花在溪头浣纱,茉莉在闺中刺绣。人说苹果花是雪做的,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那茉莉是什么?茉莉的瓣,是四月的流水凝成的。唯有流水,才有那样清澈而灵动,溶着仲春的碧色和煦暖的阳光。茉莉不是雨,雨是江南的病美人,是戴望舒愁结不展的丁香。 舒婷说不愿生女儿,因为女儿太娇弱,太惹人爱怜,不忍将她带到世上,对茉莉,也有这种感情吧。不敢养茉莉,江南的佳人毕竟不是黄土上摔打惯了的野丫头,北方干涩的风一吹,水色的肌肤清癯了下去,岂不痛煞人哉!可喜爱茉莉不能忘怀,友人闻之,竟将家中长势甚好的一盆慨然相赠,硬着头皮捧回家,心中竟久怀着一种负罪感。为她腾出最明媚的窗口,每天敬畏地陪伴,却不敢伸出手去亵渎她翡翠色的裙摆——虽然她总是那样浅浅地笑着。种茉莉的土是肥沃的黑色,不同于别的花盆里的黄土。那土在北方的花坛中随处可见,长出的木槿竟也开得泼辣。效梁实秋于土中钻小孔灌以芝麻浆汤,至于往花根下埋死猫的做法,只好望而却步。剪枝的工作却从不亲自动手,因为不忍。 其实茉莉本不习惯于被这样供着,在江南,她更多的时候只是陪衬。真真的,如古时的江南女子一样。茉莉只是随意地补在小园的角落里,或是静默在一树和田色的栀子下,香味流水一样静静地萦绕着小城。 是的,茉莉的香气永远是那样清雅而温逊。“他年我若修花谱,列作人间第一香”,也许这并不是茉莉的本意。那第一的名号不妨让给檀木,那种佛家厚重而机敏的感觉,静坐参禅一样的底蕴,偈语一样的妙不可言。或者给了梅花吧,她开得够辛苦了,暗香中竟也有些冰雪的味道。而茉莉,永远只是深闺女子温雅的气息。 陆游说碾作了泥的梅花也是有香气的,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但我知道和茶一起被水滚过的茉莉是不会失了香味的。北方的茶叶铺子里,有南方的茉莉。北京人是钟爱茉莉花茶的。茶叶一遍两遍三遍地用茉莉窨过,临卖时,伙计还会大方地抓上一把鲜茉莉包在一起。于是大大小小的茶叶铺子里,各色的茶壶茶盏茶碗里,茉莉的气息一齐弥散开。新茶上市的季节,茉莉倾城。可是这时的茉莉,也只是在陪衬着茶,就像在娘家时,斜插在秦淮女子的鬓梢,削减几分牡丹的媚态,添一些闺中娴静的味道。茉莉是只能衬绿茶的,她托不起发酵过的酽茶。若是乌龙,还须嚼梅才好。黄山谷和苏子瞻那次雅燕飞觞的茶会,想来作伴的该是梅花,茉莉是当不起的。 茉莉与梅花,细说来确有些缘分。入得歌的花木本就不多,至今还广泛传唱的更是有限,梅花是一,茉莉是一。《梅花三弄》是文人清绝的歌,《茉莉花》是吴地女子嫣然的巧笑。如果说梅花是塞北的士大夫,那么茉莉,不正是江南水边素妆莞尔的倾城佳人?可是茉莉不会倾国,她不是胭脂堆成的西府海棠,她素面朝天,不愿争什么,一如她的江南永远甘心作中国文化的后院,她永远是绣房里几千年来都做着男人的陪衬的倾城女子。 茉莉倾城。 莲的守望 周敦颐说莲是花之君子,不是的,莲是才女。 莲是叛离了儒教的。疏狂的水本该属于老庄,莲与水的喁喁低语,细听来该有些《南华经》的味道吧。或者,静静的一朵拈在佛手,看惯了江南的四百八十寺,莲参着自己的野狐禅。濂溪一位儒学大师,怎读得懂莲啊? 莲素面朝天——才女都是有些傲气的。莲的颜色,是那样一种真真切切的水红色,不是胭脂的红,不是朱砂的红,更不是海棠的牡丹的红,那是一种只属于莲的色彩。南宋画师在绢帛上的精心设色太过厚重了,倒是潘天寿几笔天然墨色更得莲的真趣。莲从不雕饰自己,但莲却不会拒绝欣赏。风中的婆娑,月下的静默,水面清圆,莲叶田田,芙蓉向脸,微步凌波,莲微笑着,美得惊世骇俗。 可是,莲的心里是苦的。莲是才女,莲有自己的见识,自己的追求,于是便有了自己的苦闷。莲拒绝一切狎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为莲在守望。 曾有一好友说,莲是最媚的花,听罢心头一惊。刘禹锡说“池上芙蓉净少情”,才是不懂莲。她懂莲,可又不完全懂。她看得出莲雍和静定的外表下并不是淡薄如女道,而是有着一种不安分,她称之为“媚”。但其实,那是莲的守望。莲在守望什么?莲不知道,莲只知道那是一种古典与唯美,一种让她的生命值得为之存在的圣洁的理由。也许那是西陵下的松,是金明池畔的柳,是爱情或者操守,也许都不是,只是一个现实中未必存在的遥远的信念。其实,就像梁衡说的,没有守望,莲也一样可以绽放然后凋零,听世人的啧啧称赞,像牡丹她们那样,永远不知忧愁。但莲是超俗的,她不愿仅仅成为一种被人们玩赏的景观,默默接受程朱理学下女子程式化的悲剧命运,她要寻求生命的价值。所以莲高出百花之上,莲是才女。 莲像苏小小,也像柳如是,但莲不是。莲从不流露出心里的苦涩,从不做出病恹恹的神态,她压抑着那份守望,总是那样清雅着,带着端庄而骄傲的笑。这是莲的涵养,莲的尊严,更是因为这守望只是属于莲的,是生命自己的奢侈和孤独,注定要一个人慢慢咀嚼。也许所有的生命,都该有这样一份守望,一份对生命意义的苦苦的叩问。 喜欢陆龟蒙的《白莲》诗:“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真道尽了莲的清高与寂寞。 读余光中《莲的联想》,于是爱上了莲。为了梦中几瓣多情的水色,一缕清绝的诗魂,情愿做《回旋曲》中垂死的泳者,泅一个夏天游向她的影。可是且慢,莲情愿吗?采到的瞬间,莲幻化为朦胧,宛在水中央。莲不属于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莲给你的,永远只是一个不冷也不暖的藕荷色的梦。而莲,依旧孤独地守望,倔强地,苦苦地,用美守望着生命。 莲花峰下攻读理学的周茂叔不懂莲,梁元帝御苑里的妖童媛女不懂莲,甚至莲花座上俯视众生的佛,也未必懂莲。真正懂莲的,或许只有古诗中撑着
花的守望字相关文章:
★ 花的呼吁350字
★ 花的姿态600字
★ 花的海洋100字
★ 花的启示500字
★ 花的海洋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