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不战而屈人之兵1100字
墨子说:“兼爱非攻。”
孙子说:“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私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即后来的诸子百家。他们其中就有主张平等爱人,不发动战争的墨家和主张在战争中运用谋略,成就万人敌的兵家。虽然这两家的主张各有不同,但是他们的目标却出奇的一致——不战而屈人之兵。
武打巨星李连杰曾经这样对外国友人解释过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义,他说:“要证明我的强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你站在这里,我用我的技能把你打趴下;另一种是我站在这里,你知道我的强大,所以不敢轻易来打我。”这是否真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义呢?不,不是的。我记得老师在一次上课时说过,如果强大的国家违反了国际法,弱小的国家便只能发出抗议,却不敢公然干涉;而一旦弱小的国家违反了国际法,强大的国家便会公然干涉,甚至找理由出兵攻打弱小的国家。因此,李连杰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解释是不正确的,这种“屈人之兵”仅仅是出于强大者对弱小者产生的威慑,并不能使人心悦诚服,从而真正地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那么以德服人能不能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原则上或许是可以的,但条件必须是对方同样的知书达理。为什么会这样呢?古有俗语云:“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就比如秀才遇到当兵的,秀才说:“不要打,要以德服人。”而粗莽的士兵可不会讲理,照样一拳过去,秀才便鼻青脸肿,儒冠落地了。因此,仅仅是以德服人,依旧不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反而有可能落得个鼻青脸肿的下场。那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诸位莫急,请容我将观点娓娓道来。
兵法云:“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以德服人,方为武道之真谛。”止戈为武,是因为有了强大的武力,能够威慑对方,使对方不敢轻易来侵犯;以德服人,则是为了让对方彻底心服口服,从而避免一场战争。如果一个大国强大而不侵犯小国的利益,能够以德服人,那么当今世界便可太平了。这或许很难实现,但是在中国古代的盛唐时期却真正地实现过。当时的唐朝不仅拥有着强大的威慑力,更拥有着足够的文明魅力,从而吸引了各国的首领与之友好往来。“天可汗”唐太宗也曾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正是这种“兼爱如一”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奠定了震古烁今的“盛唐气象”!“唐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自豪的称呼!因此,要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仅要拥有强大的武力威慑,更要能够以德服人。而这两者的并存合一,才是墨兵两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境啊。
也许,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很难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我依旧希望有一天世界各国之间能够“兼爱非攻”,我依旧希望我的祖国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我想,每一个热爱祖国与和平的人,与我的希望将会是一样的!
非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