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畔1400字
汨罗江畔,一位老人披着残阳的光芒,穿着草鞋蹒跚地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他不时还回头望望,目光里透出深深的无奈和不舍。
他叫屈原,曾担任过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而今,他已经在南楚洞庭被流放了十年之久。此时,楚国的都城——郢都已被秦军攻破,楚国已名存实亡。
寂寞地走在江边,听着隐约传来的喊杀声,他的思绪开始飞扬,若干年前的一幕幕又浮现在他心头——
随着一声声“哇哇”的哭声,一个婴儿在楚国一户姓屈的人家诞生了。家人给他取名屈原,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他的家族虽名为贵族,但已经渐渐衰败了,他的父母都希望他能够重振整个家族。
屈原仍在江畔走着,偶尔有几条渔船匆匆驶过,船上载着逃难的渔民,还有好心人问他这位老人要不要一起走,他都一一拒绝了。是啊,岁月不饶人,以前常为国事废寝忘食的他已过古稀之年了,他的额头上、脸颊上,留下了道道皱纹,体弱多病的身体也让他有些力不从心。他真的老了……
想当年,他曾看见“路有冻死骨”的景象,所以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深的感叹。于是,他立志于学,希望以后能成为朝廷重臣,让楚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每天清晨,他都早早地起床,大声诵读《诗经》、《尚书》等诗文。每天傍晚,他便在湖水边慷慨陈词——这是他在练习作为一位使臣必须学会的雄辩术。为了梦想,他努力着……
屈原站定在江边,不时有马车飞驰而过,在这都城陷落的时刻,他又能做些什么呢?但它却始终忘不了那曾经繁荣的都城,忘不了那些淳朴的人民,忘不了那片故土的一切。
夜晚,皇宫深处,只有太子熊槐和一位侍读还在“兰台”促膝长谈。他们从各种人间的道理,讲到楚国的治理,再从楚国的治理,讲到“合纵连横”。那位侍读——屈原是多么希望皇太子熊槐能克服各种缺点,以后当上楚王时,将出国治理的井井有条,铲除朝廷里的奸臣,让人民安居乐业,让军队骁勇善战,使楚国成为真正的强国。他把自己的祖国——楚国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他真切地希望楚国能永远富强啊!
屈原望着江的另一边,脑海里又浮现出太子熊槐的身影。可惜啊,虽然他之后当上了一国之君(成为楚怀王),也对屈原的变法支持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听信了上官大夫邵滑等贵族元老的谗言,也迫于贵族集团对他施加的压力,变法失败了,屈原也被降职为三闾大夫。要是变法能成功,那就会大大削弱贵族的权利,并加快楚国各方面的发展。但是毕竟事与愿违,贵族和元老集团的原则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至于楚国的发展,他们才置之不理哩!屈原当时由于悲愤万分,写下了《离骚》,全篇长诗,无一不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在诗中,屈原不停的追问,追问着为什么楚国朝廷里小人这么多?为什么楚怀王如此昏庸?为什么自己虽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却无力将穷苦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为什么?……
由于对朝廷现状的严重不满,以及他对楚怀王昏庸无能的表现的失望,再加上他自己一再被小人排挤,屈原相当感到无奈,但他坚决不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他的心中只有国家,国家是他心中的全部。因此,他又写下了《九章》、《九歌》、《天问》等名篇,这些作品无一不融入了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闪耀着他的人性光辉。
屈原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望着似血的残阳,欲哭无泪。如今,他已经被第二次流放,楚国也已亡。可惜当时楚怀王没有重用他,要不然楚国应该还有富国强民的希望;可现在——已是覆水难收。
太阳渐渐地落到了山的另一边,夜幕也慢慢织上天空。屈原知道,自己心中的太阳,也要落山了。汨罗江畔,残阳似血。
汨罗江畔字相关文章:
★ 江畔漫步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