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浮沉1600字
翻开一本《三国志》,际会风云,乱世英雄纵横捭阖。除了君主外,陈寿为之单独列传的仅有两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则是东吴大将陆逊。
陆逊,本名议,字伯言。出生在江东四大家族之一的陆门,年少时以读书而闻名吴郡。十岁那年,陆逊父母双亡,不得已投奔了在庐江任职太守的从祖父,陆康。可惜好景不长,袁术与陆康有隙,派遣孙策前来攻打庐江。陆逊只得带着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叔叔陆绩返回吴郡。陆康死守城池一个多月,最终病逝。
陆逊自此挑起了陆家无边的负累,而那年他才12岁,只是一个孩子。
也许是幼年历经艰辛,他显得比同龄人沉稳持重。若是在盛世,也许他会像其他文人那样品酒赏花,吟诗作赋,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可是命运却没有给陆逊多余的选择,历史最终把他推上了政治与军事的舞台。二十一岁,他正式踏上仕途,进入孙权的将军府做了他的幕僚。正身的才华慢慢在这个年轻的灵魂上绽放光彩,那光芒不徐不疾,明亮却丝毫不灼伤眼球。一出奇招,平定山越,治理海昌,推出政策缓和了连年的旱灾,时人甚至称之为“神君”。在陆口的一封自谦信洋洋洒洒,文采斐然,使关羽放松了戒备,又适时给出致命一击……谁又能想到,陆逊似乎只是一介书生,但其实是出色的将才,后世形容“儒将雄才”再也贴切不过。
陆逊,正如一块璞玉,玲珑剔透,温文尔雅。时间久了才会发现温淡的背后是万丈光辉。
彝陵之战,一战成名。火烧连营七百里,大破刘备蜀军。而在大战前,几乎东吴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位年轻的都督,一些贵族出生的将领和身经百战的老将甚至心怀愤恨。陆逊则是一个人顶着蜀军的挑衅和内部的轻视,艰难地走完全程。在这种内外双忧的环境下还能做到如此冷静清晰,忍辱负重,恐怕只有陆逊能做到如此。
若说周郎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那么陆伯言就是攻守兼备,收势温吞却又招招见血。
现在回想起来,他一生都是为了陆家的担子,为了那个菱荷溢香的东吴。
孙权最仰仗陆逊的时候,君臣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曾经,孙仲谋不顾君臣之分,跳上陆伯言的马车为他执鞭,曾经,孙仲谋亲自举华盖迎陆逊回吴郡,上供的各种奇珍异宝也都要分给陆逊一半。就连回复给诸葛亮的信件,也都要交由陆逊查阅修改后才送出。在苍劲有力的字迹旁,常有一行行清秀工整的笔迹。就连刘备和诸葛亮见了都忍不住赞叹道:“这便是孙仲谋与陆伯言啊!”
这就是吴国君主与江陵侯。此等君臣,不由羡煞旁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时光被流戍到远方的荒芜,也带走了往昔故人。随着曹操、刘备、诸葛亮这些三国第一代的去世,陆逊和孙权都不再年轻。
迟暮的孙仲谋越来越多疑,一双精明攫攫的眸里愈来愈多的是猜忌。
当初,孙家靠江东士族站稳了脚根,如今他根基已稳,士族间相互联姻势力太大,恐怕是一大后患……他临案几挥毫,在竹简上写下了四个字:“顾、朱、张、陆……”视线停留在最后一个字时显得有几分踌躇。
长江上的秋风萧瑟了吴都的天空,慢慢抚干湿润的墨迹。
孙策的后人一向为孙权所忌惮。孙策的女儿,孙权的亲侄女似乎许配给了陆逊。
他这样想着,阴鸷又多了几分。可他忘了一件事:当年正是他亲自赐下了这门亲事。
智取荆州、彝陵之战、石亭之战的大功臣;统领重兵的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当真可谓是出将入相。这样的人,自己的儿孙能驾驭得了吗?这几天东吴大帝阴沉的脸让身边的人无不提心吊胆,原因正是为了太子和鲁王两党的纷争。
今天早晨的议事上,孙权大发雷霆,将一杯热茶尽数泼在丞相陆逊的身上,并下令收回其兵权。而陆逊对这样的裁决一言不发,只是深深地向孙权跪下,朗声谢恩。额头触碰到冰凉冰凉的青色石砌,应是卑微的。可他的姿态却执著而坚定。事后百官在背后纷纷议论:“陆伯言胆子也太大了,不仅反对皇上废太子立鲁王的决定,更说出了‘皇上若执意废嫡立幼,那么袁本初和刘景升的例子就在眼前’这样大不敬的言语。到底是忠心耿耿还是矜功自傲?”
陆府中,孙权派来谴责陆逊的使者已经不知是多少次尖酸刻薄地羞辱。
孤壁残照,映出孤独寥廓的身影。
陆逊俯下身,拾起使者趾高气扬掷在地上的纸张,那上面是孙权亲列的二十条罪状。持功自傲;逾越政事;无视圣威;出言不逊,胆大妄为;结党营私,扰乱朝纲,意图不轨……
陆逊一条条看下去,脸上竟然露出了笑容。也许是对这一切麻木了,不再有一开始的震惊与忧愤。心成死灰,安能复燃??但,士为知己者死,更以天下安定,辅佐君王为己任。从他12岁那年踏上这条不归路起,便注定了要一直走下去,便是荆棘血染也在所不惜!
所谓痴,所谓傻,所谓忠,都化到骨子里,浓成血水……
已是冬天,那年雪霰纷纷扬扬连绵了许多时日。远在千里之外的建安也感受到了彻骨寒意。
而东吴的大殿上再也不见那袭无暇的白衣飘飘,再也不见……温顺沉静的明眸。在很多年前,孙仲谋曾说:你是我的伊挚,是我的吕尚。
在很多年后,景帝孙休赐下谥号——“昭”
沉冤昭雪的“昭”。
一世浮沉字相关文章:
★ 那一世200字
★ 宝贵一世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