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云上的文化之旅”1400字
“云”可以作为当今文化的良好载体,可以促进交流,打破蒙昧。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魏武曹操于《气出唱》中长吟咏叹。今天,云-科技的、虚拟的云-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萦绕。乘云而行的,不仅是御风登仙的浪漫幻想,更有人类文明的沉淀与传承,发扬与创新。
“云”,是现在的科技潮流。云存储、云交流,各种云的本质,便是大量数据在日益发达的网络平台中聚集、流转。
云上的信息几乎可以不受时空阻隔。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山区,人们可以时时处处几无失真地共享信息,沟通交流日益便捷。随着云技术的不断普及深入,相信未来的人们研究现在的文化便不会大费周章。信息承载文化,冲破时空藩篱。
在云上,大量信息不仅能即时传播,更可长久存留。过去的文化只能栖身于肉眼可见的物质-龟甲、钟鼎、竹帛、纸张,封存于皇家库房、贵族仓廪或是深埋于尘土之中,无助地祈祷着挨过时间的洗礼。口口相传的文化更是极易失真散佚。过去的物质条件对于文化掣肘之严重由此可见。而如今,一份数据、几行代码,在史册中留下文化的痕迹从未如此便捷。
云技术既出,除了能够完好地保存、传播文化,更为文化网络的整体建构提供了可能。若欲了解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云技术可以快速检索聚居地的地理特征、该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全方位地构建关于文化的认知。这么巨量的信息关联在人类肇始至今都是不可想象的。云技术在这里可以还原文化的真实面貌:文化是一张网,各个节点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如此,“云”能够当之无愧地胜任文化保存与传播的重任。
云可以将深居于博物馆、资料库中的文化公之于世。国内外很多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已经开设了自己的网页、应用程序。藏品信息、历史背景在其中一览无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将天下文化之精髓尽收眼底。这些文化资料还可以传入偏远山区,给那里人带去更宽广的眼界。教育乃是富民强国之本,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仅凭课本和少数教师,是远远不可能改变的,宽阔的眼界更是必需的。
最近,“李子柒”这位博主在网上大红大紫。田园生活和精致美食通过“云”传播到大江南北,甚至影响海外网民。她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收获了不少的销量和口碑。这是“云”给文化带来的世俗和精神的双重影响。通过这一技术,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正在以这一方法实现。各种线上展览、互联网艺术也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云”已经开始成为新文化的第一载体。
由此观之,云技术似乎能完美地发掘利用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然而,“云”并非无懈可击。拘于掌上眼前的电子设备,终如管中窥豹,无法见其全貌。只见壁画辉煌,却无法感受身处大教堂穹顶之下的精神洗礼;只闻丝竹呕哑,却无从体验泛舟于水乡之间的从容惬意;只知极光原理,却从未身处北欧荒原之上,融合于天地的苍茫寂寥之中。即使通过网络,知道哪家菜场的蔬菜水果物美价廉,不亲身穿梭于摊位之间,也难以感受这份市井的烟火气。这些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云”所不能给予的。
或日,科技的进步终将把这一切的弊端全部抹去,我对此无由反驳。但现在的科技显然远未达到这一水平。与其坐等,不如起而行之,“以有涯随无涯”。即使是最终“殆已”,也可释然无悔。
“云”可以作为当今文化的良好载体,可以促进交流,打破蒙昧。然而为目前的技术所限,我们仍需身体力行来弥补云技术的缺憾。云技术的广博便捷和人类的身体力行,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影相随。
我看“云上的文化之旅”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