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熟悉的商家——看商店变迁史系列一:“小家居”的改名换姓1600字
那天和妈妈出去散步,路过隔壁的饭店。看见那家店又开始装修了,貌似又是动招牌。于是,我俩心血来潮,就一路讨论这家饭店的“改名换姓”史。小时候,这家饭店的名字叫做“小家居”。
因为就在小区的隔壁,所以每次放学回来或是散步出去总是会经过那儿,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关注到,这家店生意清淡,而且这客人往往都是隔壁抄麻将,来这儿喝喝酒,吃点夜宵的。有时候总是能看到店里的伙计,还有几个大汉围坐在桌子上,海吃海喝,呼天唤雨,聊聊股票,扯扯家长里短什么的。
喉咙冲天响。但是往往只有这么一圈人来吃饭的,却看不见有什么正宗的客人。当然啦,那时候我路过这家小店总是捂着鼻子,因为剩饭剩菜桶就放在外边,门前的地上陈年积满油污,在水泥地上刻画出一道道黄色的痕迹。厨房在一个简易的,用施工的棚搭起来的简易的小屋里,你光看那门,就能凭它的锈迹斑斑,黄色的道子判断出里面的环境。
老板,也没有什么经营的心思,就这么将就着过了好几年。某天,突然发现隔壁饭店墙上那原先几个红色的字“小家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家居”,饭店也好好地装修了一下,在门前挂上了红灯笼,里面,玄关,屏风,精致的灯,古色古香的桌子,典雅的包厢,“小家居”变风雅了?这环境还真够幽雅舒适的,在这里头吃饭也不会嫌脏。厨房也不再是那破破烂烂的小棚屋了,改成了大大方方的,设在一扇精致屏风的后面。这一切,都像是按照大饭店的设计规划的。
唔,这下我总算是明白了,老板不想再这样让生意平平淡淡下去了,他重新装修,还改了名字,这“新”呐,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意重新开始,变得红火起来。可是,刚刚装修完的那一天,生意还是平平淡淡。店里的伙计、厨师们,认真了一天,还是老放一帖(杭州话,像以前那样,没有变化的意思)。起先老板还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干一番,但不知怎么,这兴致还是慢慢消沉了。
也许是别人都无精打采的,老板也许不怎么料理生意,这小家居,又这么淡化了,平凡了。几个月后,门口的红色招牌又被取了下来,这会儿改成了4个字“新小家居”,这会儿,我就揣摩不出老板的用意了,我根据自己的猜想,觉得老板是不是觉得以前的“小家居”比较好听一点,但又要证明这是新的呢?或者是这么一改,生意就会兴旺起来呢?生意没有好转,老板却开始频繁地换招牌。1个月后,“新小家居”被取下来了,换上了“新新家居”。这次老板不只是换招牌了,他可能是领悟到做生意也需要技巧,尤其是招揽顾客,能吸引顾客来店里吃饭的技巧。
于是,门前的大树上挂了一块小黑板,列出了菜单,还贴出了优惠措施。那一段时间,倒是顾客比较多,生意比较兴旺的。不过好景不长,顾客还是渐渐远去了。那天,舅妈来我们家做客,于是我们就到了附近的小家居去吃饭。
包厢里,我们看着那本做得精致巧妙的菜单。不过点菜的时候,我们却遭遇了小品《不差钱》里面的场景:我说:“这个红烧鲈鱼片看起来很好吃。点这个!”服务员说:“对不起,这个没有。”“啊。
。。。。
。”我有些失望地叹口气,但一转眼看见了玉米饼,金灿灿的好诱人,如果有这个还是不错的。“点这个,玉米饼!”服务员:“对不起,这个也没有。”“那这个呢?”我有些着急地指着老鸭煲问。
服务员依然是不紧不慢的性子:“对不起,这个菜我们店里烧不出。缺少原材料。没有。”啊!——那你们店里有什么菜嘛,怎么连这个,这个,还有这个都没有?哦,这个有的,炒青菜,皮蛋豆腐,炸响铃。
。。。
。。“额。。。
。
。。”我很无奈地接受了。后来我们就没有再去吃过。最后,小家居的招牌还是换成了“小家居”,重归于平静。我想,现在我可是知道为什么生意还不是那么兴旺的原因了。光是改店牌子,搞装饰,弄环境,只是做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真正要俘获顾客的心,还得靠真才实学。比如说菜烧得特别好吃,十分有特色,顾客们就会纷纷千里迢迢赶过来吃饭;即使饭烧得不算特色,但是如果服务周到,态度又好,顾客要点的菜都能预备好,生意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再退一步说,如果老板十分重视,经常在生意上面动脑筋,认真地去做事,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生意也会兴隆的。也不是单说小家居,这么多年来能一直办下去也还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只是再次就这个事情稍微发表一下自己的微辞。
引申一下,生意之道,关键是看最重要的一点:店主肯不肯用心。
我与熟悉的商家——看商店变迁史系列一:“小家居”的改名换姓字相关文章:
★ 我们的政府到底该如何执政? ——在一场暴雨的洗礼之后1200字
★ 我与熟悉的商家——看商店变迁史系列一:“小家居”的改名换姓1600字
★ 我与熟悉的商家——看商店变迁史系列之三:阿薇美发店的传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