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演进与宏观架构600字
在现代文学批评课上,学妹提出一个很好的学术研究进路:了解学术史架构,再进行微观研读。
最近也是在实践这套逻辑。
不过,置身于研究领域前沿的学者(当然,首先是要成为一个学者,而成为一个学者少不了宏观架构),有时却有身在庐山的困惑。
反之,从微观层面出发,是否一定能够得到宏观的景观呢?首先,全景由不同的流脉组成。因此,如果想要由微观的阅读,掌握整体的图景,必须要选对素材,——即选对路径,——阅读的作品要覆盖到流脉的各个子集。
不难看出,微观的演进,少不了宏观的线索。加之宏观的认识,需要微观加以丰富,于是,两套学术进路发生了叠合。
微观演进大体有两条进路。一条,是从底层到上层的革命式颠覆,另一条进路是不断互动微调,利用良好的反馈机制获得最终的良好效果。前者我们可以称为激进的;后者我们可以称为保守的。激进与保守的方法论合法性,都是充分的。问题是面临具体的问题,如何选择的问题。
究竟是选择脚踏微观,步步为营,管中窥豹;还是选择高屋建瓴,稳扎稳打,逐个击破;这也是新时代所面临的抉择。严格说,这是人类演进史以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毕竟,我们的基因中有一部分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康德的“先验”,大概也是基于进化论的。当然,脱离了进化论,主体性是否会被消解,还不得而知。
结合宏观微观,于是有了我所谓的“全息”研究法。系统中的每个要素,都独成一体;要素与要素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整体图景的有机组分。
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参考全息视角,宏观布局,微观着手,自成一代风范。
微观演进与宏观架构字相关文章:
★ 宁与依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