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钱学森传》读后感1500字
在阅读《钱学森传》之前,我对钱老的认识仅限于他是一位伟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但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伟人?是什么,促使他毅然回国?又是什么,激励他完成了“不可能”的研究。读完这本传记,我从中得到了答案。
钱学森出生于浙江杭州,钱学森的父亲是一个旧中国知识分子,为人正直。母亲是旧中国传统女子。钱均夫希望他们的儿子能够穿越知识之林,做一个知识的富有者。为了钱学森更好的学习,他们去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城市——北京。在这里,钱学森第一次走进父亲那神秘的书房,他专注地看着那些摆放整齐的书,目光中充满了渴望和憧憬。从此,钱家的书房里,不管是夜深人静,还是拂晓初临,父子俩欢快的读书声,都会伴随着晨光和晚霞,在空中漫延,扩大。这样的熏陶,为钱学森的未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令我深有感触的是钱学森在扔飞镖比赛的时候总是扔得最远,投得最准。这并不是他用的力量大,而是他折叠的飞镖与众不同,钱学森总是认认真真地叠,他叠的飞镖总是有棱有角,很是规矩,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飞得远。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做好一件事。如果连叠飞镖这件小事都做不好,还谈什么为国争光?这不禁使我印象中的钱老的身影更深刻了些。
正像所有聪明的孩子一样,钱学森觉得小学的功课太简单了。这种“太简单”的想法使钱学森有些飘飘然,他开始玩儿了。他本就是一个爱玩的孩子。终于,在一次考试中,他考了全班二十几名,而当时班里只有三十几个同学!那一晚钱学森没有回家,而是坐在路边的小凳子上睡着了。醒来后,他已经在家了,父亲没有打他,而是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父亲第一次沉痛地告诉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哭了,他又一次得到了精神上的指引。从此以后,钱学森再没有贪玩过,他更加努力地读书,因为他知道,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报效祖国。乃至于他在美留学时,拥有教授职衔的他。仍在实验室里努力做着实验,甚至发高烧也不休息。那句话,始终萦绕在钱学森的心上,更应该烙印在我们这一代身上。
钱学森在交大毕业的那一年,他参加了清华大学公费出国留学的考试,结果,他考上了。乘着巨轮,这位未来的伟大科学家,向着自己的梦想驶去……
钱学森先是在麻省理工学院遭到冷遇,后又遭到飞机制造厂的排挤,仅因他是一名中国人。但强烈的使命感迫使这个倔强的小伙子苏醒了,他不仅要继续留美,还要攀向更高的科学巅峰!这个愿望,在他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后实现了。在这里,他遇到了忘年交,他一生的知己——冯*卡门教授。不仅在学术上他达到了巅峰,在事业上更是如此。他在美国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富裕的生活。但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信念: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纵使有着美国政府的种种阻挠,甚至有一位美国高级军官说道:“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决不让他离开美国。”但钱学森还是冲破重重阻挡,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在我的心目中,钱老的身影似乎更高大了些……
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尽管苏联撕毁协议,尽管有文革的阻挠,但钱学森硬是扛了下来。他知道,现在不能放弃,要坚持下去,让祖国在世界立足!这样的拳拳爱国之心,多么令人感动,我们也要去学习他。
钱学森的三次令他真正激动的事,却不禁令我们感动。第一次是在1955年,他被允许回国。他的老师冯*卡门感慨地说:“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这让钱学森很是自豪,觉得为中国人争了光。第二次是加入共产党,他激动得简直睡不着觉。第三次是把他和其余四人作为共产党代表。他的激动,是为了国家,为了党而激动。这位为中国科学建设事业操劳一生的伟人,是多么爱他的祖国啊!
如今,钱老化作一颗耀眼的星,在科学的夜空中长明。希望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学子能接手钱老的事业,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不断攀向科学高峰,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我只是沧海一粟,一切功劳属于人民,一切荣誉归于祖国。”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名字——钱学森。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钱学森传》读后感字相关文章:
★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钱学森传》读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