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三毛读后感1600字
我想我是个理想主义的疯子
——读三毛有感
说到理想主义,最著名的怕是唐·吉诃德了,那个骑着驴子,把自己当成拯救世界的骑士的疯子,至少大多数人是这么形容他的。
旅行是件小资的事情。大部分人们在旅行中属于观光客,拍照,买纪念品,似乎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到过。一直坚信人文景观不如自然景观好看,因为所去的大部分地方,景观原貌已经毁了,而只是后人根据原貌重新修葺,有的还另外加入了翻新的内容,便没了那一份古与真。如同那一次我站在洞庭湖边上,的的确确是感受到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大气,但是转念一下,杜甫当年必不是像我一样背靠着刷着朱红色新漆的岳阳楼,手扶着湖边堤上厚重的铁锁链,耳边听着游人们兴高采烈地说着刚买的君山银针与斑竹的扇子,眼见着一艘艘机械的大船在湖上过往。
跟妈妈说,端午的时候跟LS两个人上衡山去看日出,妈妈又一次语重心长地说,跟你说了,一个女孩子,不要老是乱跑,特别是不要一个人,现在外面那么乱。虽然我总是知道妈妈这样说是为了我好,但是每次听到,还是不由得一阵的厌烦,上一代总是追求的是安定与平和,而我们总是追求的是冒险与刺激,这就是所谓的代沟,于是我语气不善地说,我有我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你可以劝说我,但是请不要用你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来要求我,在我的眼里,安全没有自由与追求重要,所以,我不可能不去,但是我会尽量注意安全。关于我这激烈的言辞,妈妈用一句神经病终结了。我知道对于一个连生活自理能力都不高,又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言辞在一个成年人的眼里是幼稚可笑的一时冲动,如同薇子所说的,在她的眼里,你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疯子。
也许是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也许是象牙塔里出来的孩子对于现实的害怕和逃避,也许只是一时冲动的头脑发热,但是,至少是目前,有一半的自我与唐·吉诃德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最近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沙漠里的生活不富裕,沙漠里的人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是非观念混乱,一些行为让人无法忍受,沙漠里依旧残存着奴隶制度,沙漠里总是有那些让她又爱又恨的人,但是她依旧固执地住在那里,也许是因为荷西,也许是因为沙漠。
瑶子说,很羡慕三毛与荷西,因为荷西不但爱三毛,而且懂三毛。荷西是爱三毛的,即使爱三毛的那么多,不然他不会在三毛去撒哈拉之前先找了一份工作,去了那里,不会在三毛到了沙漠之后,那么拼命的加班,赚钱;荷西是懂三毛的,虽然懂三毛的没几个,不然他不会在三毛说要去撒哈拉时不但不阻止劝说,还先她一步找了一份工作去了那里,不会送给三毛一个完整的骆驼头骨做结婚礼物,不会在荒山之夜中遇到了那样的险之后依旧跟三毛爱着。
“三毛,还要化石吗?”
“要,你呢?”
“更加要了。”
“那我们什么时候再来?”
“明天吧!”
这样的对话了。人生,遇见一个爱你的人很容易,遇见一个懂你的,很难。
然后看了走遍万水千山,看着她在厄瓜多尔的银湖之滨与最原始的印第安人一起的淳朴而简单的生活,看着她在秘鲁因为一场索诺奇(高原病)而遇见一个互相看出了悲愁的安妮,看着她在玛丘毕丘的回程那样经历一场生死的逃水……
她身上有着原始居民的纯真与朴素,又有着现代人的修养与学识,有着男人的勇敢与正义,又着女人的温柔与感伤,有着对家乡与家人的思念,又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漂泊感,有着一个不强壮的身体,又有着一个坚强到不行的心,她对沙漠生活有厌烦与苦闷,但是又无法阻挡的热爱着沙漠。难怪安妮说,在美国,只有缅因这样一州,寒冷寂寞而荒凉,该是你我的居处。
我想,三毛的内心,必然也是有理想主义的,不然也不会因为心中一直的惦念,住进撒哈拉,走遍万水千山。然而这个女子,她身上有着别人所不能及的品质,勇气,真诚,执着,开阔。
我想,也许任何事情都源于理想。如同我现在望着的桌上毛泽东的劣质铜像(或者说土像上刷了一层金色的颜料),推测着他最初对于建立新中国这一伟大事业的构想也只是存在于理想之中,只不过他是个理想主义的实干家,所以最后成功了。
我想,我是个理想主义的疯子,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也不要做一个现实生活的奴隶,无论如何。
【读后感】三毛读后感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