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姥姥说票证的变化900字
如今的人们大包小包地购物,付钱、刷卡轻松惬意。但在以前,人们购物时经常遭遇一种尴尬——或是有钱无票,或是有票无钱……那时候,很多人家里过日子都必须要有户口本、粮本以及粮票、油票、布票、肉票、副食票等多种票证。户口的作用自不必说了,票证是什么?对那时的人来说,票证就是命!没有票证寸步难行,基本生活就没法保证,它们关系到生活水平的高低,没有了它们生活就会很困难。因为只有钱是吃不成饭的,必须有票证才行。如果离开本省到外地出差,还得想法换全国粮票,否则对方可以拒收。买米面需要粮票,买油需要食油票,买烟需要香烟票,买酒需要酒票,买蜂窝煤需要煤球票,总之,凡是能买的东西都离不开票证。
在极端艰苦的日子里,就连白菜、萝卜、土豆、大葱这样的必需品也开始凭票供应。当时我还记得每张粮票上都注明了一行小字:“凭票购买,遗失不补”或“节日专供,过期无效”,这样的提醒一点都不含糊。由于生活物资短缺,各种副食品都要凭票供应,如每人每月凭票可买半斤肉、四两油、半块肥皂等。买东西多数都要排长队,有时快排到自己的时候又无货了,第二天又要重排。
有时,天不亮就去菜市场等开门,冬天站在雪地里,寒风吹得人耳朵和手脚都冻僵了。那时买肉不像现在,专挑瘦肉,而是专拣肥肉买,吃起解馋过瘾,还能炼些大油,留下炒菜。1975年,我大舅结婚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是当时人们向往的“三大件”,有这么“三大件”做彩礼,既实用又体面。但要置办这“三大件”谈何容易!当时几百人才能分到一张“飞鸽”牌或“永久”牌自行车车票,购买时还要花几十张工业券。结婚的新人要想置办一个基本可以生活的“家”则需要各种各样的票证,拿这些票证到指定的商店才能购买。
我千方百计托关系好容易得到了一张自行车票,买时却拿不出一百多块钱,真是有钱无票,有票无钱,十分尴尬。它虽然不是正式的票证,却与票证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当时的票证控制非常严格,而且票证里也蕴涵着温情与关怀,对那些生活艰难的人来说,这样的票证既是及时的帮助,也是情感的慰藉。
沧海桑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票证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它伴随着新中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历程却使人难以忘怀,品味今天生活的甜美,更添对幸福未来的憧憬。
听姥姥说票证的变化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