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鳔和潜水艇1600字
说到潜水艇,大家自然会有个疑问:为什么潜水艇既可以浮在水上,又可以潜入深海呢?原来这是科学家从鱼体内的鱼鳔得到启示,而发明了潜水艇。
鱼在水中游,它既能浮在水面,又可以潜到水底。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打算解剖鱼类,来探究这一奥秘。
科学家把鱼剖开,只见它体内有一个像气球似的白色东西。这个东西里面是空的。科学家突发奇想,若把它灌满水,使鱼变重它是不是就可以潜入水呢?那如果把水排出,鱼是不是就可以浮起来呢?为了证明这一点,科学家开始反复试验。
科学家们用气球来代替鱼的小气泡。把气球充满气,放在水池。只见气球浮在水面,不会沉下去。科学家用水灌满气球,放入水池,只见气球马上就沉入水底。
原来,那个像气球似的东西叫鱼鳔。当鱼想沉下水时,就把鱼鳔的气排出,把水灌进。水使鱼变重鱼就下沉。当把水排出变成气体,鱼就浮出水面。
科学家就模仿鱼能潜水的特点,发明了潜水艇。在艇上装个大水箱。当想要艇下潜时,往水箱灌水,就可以下潜。当想要上浮时,就把水箱水排出,就可以浮出水面。
现在潜水艇在军事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国防做出了重大贡献。看来大自然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作文二:
每当妈妈杀鱼给我吃时,我都能看见一个白花花的气囊,我一看见这个小玩意儿,就问妈妈:“这是什么东西呀?”妈妈却总是说:“这就是一个微型模型潜水艇呀!”
我听了,可总是听不明白,迷惑不解地自言自语:“潜水艇和鱼的内脏有什么联系呀?”于是,我跑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你说的那个白花花的小玩意儿其实就是鱼鳔,你见过潜水艇吗?”说着,爸爸拿起书架上的一个潜水艇模型来回摆弄,说:“你看,鱼鳔的形状多像潜水艇呀!在水里侦察必须要有空气,鱼类生活当然也要空气了,咱家养的热带鱼不就吐泡泡吗?其实呀,它是想沉到水底寻找食物呢!鱼借助吐泡泡时的压力向下沉,就可以去水底“寻宝”了。鱼想上来时,就用空气把鱼鳔装满,像牵着一个大气球,就浮上来了。潜水艇和鱼鳔的原理差不多,但却是相反的,而且要把空气换成水,水多就沉不下去了,水少就不用说了吧。”
自从发明了潜水艇,人类的水下活动得到了改善,可以侦察战情;可以观赏美丽的海底世界;可以观看奇形怪状的鱼、虾、贝;还可以。。。
我感叹道:“原来,这样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小东西,可以造出这么伟大的发明。”
作文三:
在湛蓝的大海上出现了一个黑色的小点,时沉时浮,神神秘秘。它既不像蓝鲸也不像鲨鱼,它到底是什么怪物呢?它就是潜水艇。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沉浮,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告诉你吧,它是受到一种极为平凡的动物——鱼的启发而发明的呢!有点同学可能会问,鱼和潜水艇有什么关系呢?那就请你听我来讲一讲吧!
鱼的肚内有一个可以缩括的鱼鳔,大多数鱼能依靠鳔的缩小或膨胀来调节身体的比重。从而在水中下沉或上浮。当鱼放松肌肉使鱼鳔扩张时,鱼肚内水变少,鱼的自重加肚内的水重之和变小,而鱼的体积不变,受到的浮力未变,此时浮力大于鱼重,鱼就上浮;如果鱼收缩肌肉使鱼鳔缩小时,鱼肚内水增多,鱼的重量变大,大于鱼受到的浮力,鱼就下沉。当然,鱼鳔内一定量的气体还能使鱼体比重与水环境的比重相等,这样鱼就会停留在原地,既不上升也不下降,也就是当鱼重刚好等于受到的浮力时,鱼就可以在水中悬浮了。
潜水艇的原理也是这样,都是通过排水、加水来改变自身重量,从而改变自重与所受到浮力大小的关系,达到上浮、下沉的目的。1680年意大利发明家博列里通过对鱼类的观察,从而发现鱼在水中下沉或上浮的秘密。根据鱼鳔的工作原理,博列里制造了一艘潜水艇。潜水艇的外壳与内壳之间有专门的水舱,称为压载水舱,这是潜水艇的沉浮装置。它相当于鱼鳔,能够操纵潜水艇上下起浮,保持或改变潜水艇在水中的深度。当它下潜时,就打开阀门,让海水注入水舱,使水舱充水,于是艇身重量增大,潜艇就逐渐下沉;当水舱中注入适量的水时,潜艇就能在水中任何位置上停留,此时潜艇的重量等于浮力;当潜艇需要上浮时,可以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当艇身的重量减小到小于浮力时即浮出水面。潜水艇能够像鱼一样,可以在水面上航行,也可以沉到海洋深处潜伏前进。潜水艇在水中可以进行作战或观察,因此它是军事上的一种重要舰艇。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它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要善于用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它,才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鱼鳔和潜水艇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