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语言之我见600字
正如大众话语系统的完善和谐与否,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校园内学生们的日常交流用语,也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校园的文明指数。校园中,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缓解学习压力的渠道。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是灌溉和谐校园风气的源泉。故而及时制止校园内不良语言现象的滋生,意义非同一般。
首先,校园内的不良语言现象,笔者认为可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源于一些不良的网络语言。如“TMD”之属。网络的高速发展对校园而言,可以是知识性的良性引导,当然也可能是不良因子的传播途径,倘若同学们不为自己配备“精神过滤器”,那结果就只能是自己审美品位的沦落。
第二类,则可归结为一些不敬语。同学们对于老师们的称呼似有日新月异、与时俱进之势。诚然,学生对于老师的一些友好俏皮的称呼,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益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然而,越过了这条界限,俏皮称呼便一跃成为不敬之语,有些同学则是利用它来表露自己对老师的不满情绪。中华民族素来被誉为尊师重道的礼仪之邦,或许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文化,是当下莘莘学子们的一大校园交际课题。
第三类,则是抄袭了社会上的一些带有嘲讽性质的歧视性语言。“乡下人”成了外地师生的代名词,丑化地模仿外地生或外地教师的“方言”,似乎已成为校园语言的一种风尚。“捡垃圾的”也成对校园里清洁工人的习惯性称呼,而“白痴”“低能”更是名列校园歧视性语言的榜首。丑化与歧视决不是幽默,此类语言现象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它是对被歧视者的心灵伤害和人格蔑视,也会在无形中,造成恶劣的人际关系,影响校园中师生员工的团结。
校园语言之我见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