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的死与生1600字
北海之滨,冰封四野,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下,一位老人拄着一根旄节,竭力在那封冻的茫茫冰原上行走着,用那根早已秃光的节杖驱赶着那并不听话的羊群。忽然,一阵寒风夹杂着千万支严冬的冰箭扑向了那衣着单薄的老人,老人紧裹着单薄的衣服,顶着风艰难地向一头羊走去,同时,他将那节杖夹在身前,不让它随风而去……
这位老人就是苏武,自从他不明不白地被北胡扣留之后,十多年来所受的苦难,或许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十九年了,贝加尔湖畔的太阳升起了几千次,又落下了几千次,匈奴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内乱,单于也换了一个又一个。那他一向效忠的、长寿的汉武帝,也离他而去。而他就在这里,不增不减。
不,他也老了,武帝诏令他出发时,他还是意气风发的中壮年,而在十九年后,他已经成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多年前,当他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拔出宝剑选择死亡,而在单于令他北海放牧之时,他又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在苏武生与死的选择之中,也许我们真的可以体悟到,也许,这就是他的生死观。
择死,他慷慨从容。
当他的副手张胜闻听到事情败露时,张胜面如草芥,面对单于磕头如捣蒜。而苏武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武明白,一旦真的被匈奴审讯,就会为国家带来羞辱,有损于天朝上国的荣光,为大汉朝的历史丰碑上增加一个污点,而他自己也会牢牢地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他的引刀自裁,就是为国家雪耻,并用行动表示他决不投降的决心。面对死亡。我们看到了一个坦然的苏武。
择生,他坚忍执着。
匈奴人令他到北海牧羊,险恶用心一目了然:他们看到苏武的不屈气节,深知不能以死使苏武相降,于是他们转变了方法,妄图用“生不如死”逼迫苏武降于他们。面对新的形势,苏武的斗争方式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求死转向求生,他要在肃杀的内蒙古草原,在严寒的贝加尔湖畔,在那广袤无边的心灵天地,用他那坚强的意志给予那些妄图使他投降的人,那些想要看他的笑话的人一个大大的耳光!他要让那些人知道,大汉朝的使节,不是他们这些无名之辈可以侮辱,汉朝是一个有尊严的国家,苏武,也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你尽可以消灭一个人,可就是打不败他。”苏武成功了,他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印证了海明威的这句话。无论敌人对他的态度怎样变化,无论他是择生还是择死,他都坚持着一种信仰,这就是:我,苏武,是一名汉朝的臣子,更是一名大汉的使节,我有自己的操守,不论生与死,我都代表大汉王朝的形象,我绝不能屈服!
“十九年长天下小,问谁曾写五单于”,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九年?对苏武来说,这十九年代表着他作为汉朝使节的长长的一段光辉历程,可是这十九年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历史的长河流到今日,苏武的那份精神与信仰犹如大浪淘沙一般,在历代众多繁杂的思想支流中被保留到现在,想必也是有其原因的吧。
当我写到这里时,我望望窗外,家家户户的一盏盏明灯,正如暗夜中的一双一双双眼睛,冷静地注视着这个世界。今天我们能够享受歌舞升平的生活,又是前世多少“苏武”们努力奋斗的结果呢?例如叶挺将军作为一军之长,在被俘时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坚决不降,而选择坚强地在狱中活下去,并写出了不朽的诗句。重庆山中上空一声巨响,他没有死去,这是他昭示天下的号角,是旧社会的丧钟,是新时代的步伐!
此外其他为了民族的形象,国家的尊严而坚守,甚至献出生命的人,还有很多,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不朽的现代“苏武”的光辉形象,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释然情怀,证明了“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英雄气概,定义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远大理想!
正是无数“苏武”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发展,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他们的伟岸形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们的不屈态度,“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他们的贞洁操守,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则是他们坚守的原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他们的不折的精神支柱,“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是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是他们坚持的行为准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他们的永恒志向!
鬼魅狰狞,上帝无言。不论世事怎样风云变幻,他们都坚持着最初的信仰始终如一,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诺,他们不论是面对威逼,还是利诱,他们踏上一条坚守信仰的旅途,义无反顾,他们所经受的痛苦对于自己是漫长的,而对于历史是短暂的,也是貌似“不值一提”的,但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他们受到的痛苦,历史才能沉默着将无数狰狞的阴霾化为坚强的阳光,信念的栖居,在这不断的转换之中,历史存在着,用一片片坚守的信仰做最感人肺腑的语言,走在不断发展的路上,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意义。
苏武的死与生字相关文章:
★ 死与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