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海味”教育1600字
回眸历史,大国盛衰的剧目一次又一次上演。这是伴随血与火的惨烈历史,更是人类由陆地走向海洋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石是各国海洋实力的消长,而核心则是人类海洋意识的不断成长。
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始于1840年英国海军叩关,其直接原因正是当时的中国有海无防,海洋力量和海洋意识十分薄弱。中华民族因为海洋意识淡薄而丧失了许多机遇,为此吃了不少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今天,海洋意识的薄弱以及对海洋权益的重视和维护相对不足,又成为中国复兴道路上的“软肋”。
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五千年来历朝历代推行的都是“以农立国”的陆地中心政策。因此,虽然我国有着长达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广达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也有着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以及曾经大大领先世界各国的航海技术,可在洋洋大观的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与巨人般的陆地文明相较,海洋文化不过是一个婴儿。至今我国的宪法里也没有提及“海洋”两个字,中华世纪坛只铺了象征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黄色国土的九百六十块砖,在中小学生用的教科书里至今找不到我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以主张的管辖海域。我们在决策政论、民族习俗、文化作品等领域中至今仍或多或少印烙着大陆观的痕迹,即使是舆论导向也还缺少一些“海味”。
与周边的岛国和半岛国家以及海洋强国相比,我国海洋意识和海洋理论研究尤其显得淡薄。根据最近抽样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当代大学生竟然不知道何谓“海洋国土”。这说明,经过百余年“有海无防”的惨痛教训后,我国人民的海洋观念和海权意识仍然是何等的薄弱,我们的海洋教育是何等的落后,“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又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在我国丰富复杂的理论库中最为缺乏的就是关于海洋的理论。我们有沿海开放战略,有日益强大的中国海军。但是,这些仅仅是政治和军事领域中的事情,思想领域我们有海洋理论吗?有一本风行全国的海洋战略研究书籍将我们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彻底地唤醒并凝聚起来的吗?我们有中国的马汉吗?答案是:没有!
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已预言: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海洋意识淡薄的国家对海洋权益缺乏敏感性,也不可能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另外,由于意识淡薄,也不可能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产生强烈的激情和冲动,即使有,争夺海洋权益的力度和强度都不足以达到理想的境界。目前,海洋战略的缺失成了制约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可以主张的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中,现在看来有一半是有争议的。我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经名存实亡。一些邻国在南海本来应该属于我国管辖的海域实施海洋资源开发,年产石油从1000万立方米,猛增到4000万立方米。在东海,日本则极力主张以所谓的“中间线”划分界线。
所以说,我国民众海洋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仅靠陆地资源必然无法维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华民族要实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开发中西部,同时还必须向海洋进军,大力加强海军力量,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大力促进海洋产业,大力提倡海洋文明;在依托陆地文明的基础上,全力发展海洋文明,形成东西两翼齐飞的战略局面,将我国建设成陆海兼备的世界强国,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转型进程中占据领先地位。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再也不能用这种几千年来形成的只见半壁江山而漠视海洋的大陆观来误导我们国民了。
我国的海洋意识在当代亟需大力培养,这是一种民族素养,需要量的积累和在深度、广度上的开拓。有关专家曾经就指出当前我国在走海洋强国之路的同时,首要的就是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群众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
海洋教育一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二要从日常生活抓起,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中要增加海洋内容。
加强海洋教育是一个国家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起点,也是其提高海洋实力的基石,一个缺乏海洋意识的国家很难在当今的世界潮流中获得大的发展与进步。
经过几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把海洋弱国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可是,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矢志不渝地努力。开展海洋教育,培育全社会的海洋意识,提高全民族的海洋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比建造航空母舰更重要,也更需要我们全民的关注和参与。所以我们必须让我们的教育多些“海味”,普及海洋知识,培育国人的海洋观念,提高全社会民众的海洋意识,使海洋事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我们需要“海味”教育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