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1400字
数日前,我收到一封自新疆来的信。抽出信纸,一枝完好的沙枣花被带了出来,它显然是小心压平了的,枝端还扎着一根青绿的丝线,不用猜,准是艾沙哥哥寄来的。我小心地拿起它,那淡淡的清香飘忽而来。此时此刻,我仿佛就坐在开满米黄色小花的沙枣树下,阵阵清香随着和煦的暖风袭来,美丽的红蜻蜓在头顶盘旋,它们的翅膀把强烈的日光折射成柔和而朦胧的色彩。小伙伴围着艾沙哥哥听他弹冬不拉……
而今,这沙枣花又勾起我思绪绵绵的回忆。那时了我家住在库卡勒市郊的一个兵团农场。1980年春,市文化局为了丰富农场群众的娱乐生活,派人下去帮助组织文工队。艾沙哥哥就是那年沙枣花飘香时节搬进我们那个院子的,一辆自行车载来了他全部家当。只有一件长形的东西被包得严严实实地背在肩上,又粗又黑的两道浓眉挑起,眼睛神采飞扬,流露出热情和自信,棱角分明的嘴角不时透出自然的笑意,头发略微卷曲。为这头卷发院里的孩子都认定他是维吾尔族人呢!把他的名字“海生”也读成了“艾沙”,慢慢地,这名字竟叫顺了。
连大人也亲切地唤他“艾沙”,他呢,总是憨厚地笑着答应。艾沙哥哥好能干。不久,他组织了几个年轻人建立了第一个文工队。他们的首次演出令人难忘。那晚,灰蒙蒙的云层遮住了月亮,寒风搅动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布下了一个银光闪闪的蝶阵。连里的小礼堂里挤满了人,这些来自祖国各地支边的人南腔北调,笑语喧哗。每当艾沙哥哥在台上用不同的方言报幕时,全场竟没有一点声音,人们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舞台上,群山绵亘,流水潺潺,绿树葱笼,鲜花盛开,他扮演一个年轻的牧羊人,挥舞着羊鞭,纵情高歌,美丽的维吾尔族少女翩翩起舞,旋转着色彩鲜艳的连衣裙,裙边的饰物随着她们优美的舞姿叮档作响,仙乐阵阵……其时,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春意盎然,一股暖流在人们心中徐涂流淌。他多像一位艺术使者,让人们在经历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年代后,感到如今春满人间。打那以后,院里的孩子好爱他好爱他,有空就聚到他屋里。那屋又窄又暗又矮,墙上糊的白纸已被煤烟熏黑了。
两张旧课桌铺些彩色纸成了房中唯一的摆没,桌上搁着的一只小搪瓷杯里,插了些构祀果、沙枣花,火红和嫩黄相映成趣,书和笔记整齐地挥在上面。用长凳支起的木板床上堆着涂改得密密麻麻的五线谱纸,屋里没几张凳,他让我们一溜儿坐在床上,教五音不全的我们唱歌,有时他会拿出他的宝贝(就是那天他背在肩上带来的)冬不拉,让我们和着它唱。院里的孩子放学后乖多了,再也不往野林子里跑,开口闭口“艾沙哥哥”。秋收开始了,田野里起伏连绵的稻浪,倒像一群群骏马和骆驼,在牧人的吃喝下欢腾着。一康拜因唱着欢快的丰收歌踏浪而过,吐出满车稻谷。大人们不时抬起晒得黝黑的脸抹一下汗,绽开笑容,孩子们雀跃着拾穗,地边的沙枣林带里搭出个“戏台”。午休时,人们都聚到树下,“嘿,艾沙,今天有啥好节目?”抽着莫合烟的老汉嚼着津甜的沙枣乐呵呵地问他。“今天就说说十六连的养猪状元颜山舟。”原来他已把传遍兵团的佳话编成了快板,结尾还来了句“牙克西”(维语,好),掌声还没断,他就招呼正在打枣的我们,“巴郎(维语,孩子)来唱支歌。”孩子们立刻排好,俨然是支小小文工队,扯着嗓子唱开了。“咱们新疆好地方,夭山南北好风光……”
一抹火红霞光给参差的枣林、收割的田野、错落的屋舍镀上了富丽的金边。我家迁到浙江也有好几年了,时常想起那简陋的小屋和枣林里的戏台,而今艾沙哥哥来信说:“还记得这里遍野的沙枣树吗?它那深而广的根牢牢地盘结着这片土地,当南方的桂花飘香时,可别了塞外的沙枣花,我想你是懂的。”我将会收藏起这枝沙枣花,珍藏这永恒的记忆。
沙枣字相关文章:
★ 沙枣400字
★ 沙枣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