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话曹操1500字
拉票宣言:请投我一票吧!好文章,谁读谁知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题记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豪杰并起,割据混战。《三国演义》精彩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一共经历了五大时期,分别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三国间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不是本文谈论的重点,本文主要是想谈谈我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我认为众多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所在。《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宅心仁厚的刘备、勇武过人的猛张飞、气量狭隘的周公瑾、忠肝义胆的关云长、武艺高强的吕布、忠厚耿直的鲁肃等等,这些人物无不形象鲜明,仿佛就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那么在三国群英会中,有谁堪称真正的英雄呢?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不妨先展示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真正的大英雄是曹操。曹操被人们称作“奸雄”,我认为这完全是小说为了突出“枭雄”刘备的仁义才把他写成奸诈之人。换言之,是小说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定好了感情基调。
“奸雄”、“枭雄”的问题我们先放一边,单论曹操的才干和气魄,他完全具备英雄的特征。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虽然刘备已是他的瓮中之鳖,但他并没有斩杀刘备,还让刘备带兵去徐州讨伐原袁氏。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曹操胆识过人,他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孤身借献刀之名行刺董卓,失败后,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以自己当时微弱的力量对抗强大的董卓。
后来,他更是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几年的征战中,他在官渡击败了当时兵力数倍于他的袁绍,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这也同样能体现他顽强的意志。尽管后来有了赤壁大战的惨败,但他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之后的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可见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曹操最令我钦佩的地方,在于他对人才的态度。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他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之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因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并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一些缺点也没有关系,只要有真才能就行。
尽管片面追求才能而忽视德行修养的用人原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有些不妥,但在当时封建思想的约束下,这无疑成为了一个突破,为后来更加完备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没有惩罚他,还照样任用他。
正是曹操用他过人的才干和宽阔的胸怀一手奠定了魏国强盛的基础,保证了北方长期的稳定,为后世天下归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品《三国》,话曹操字相关文章:
★ 话曹操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