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何来?亦何处去?700字
哲人说:“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其中一块换一朵水仙花。”
从何时起,人们昼夜奋斗只为维持生计;从何时起,于无声处听春雷,一场甘霖浸润了温饱之后的心灵凋敝;又是从何时起,阳春白雪成了商家盈利的契机,纸醉金迷便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物欲横流充斥了阴霾的天迹……
人类的出现为大自然填上了灵动的一笔,智慧使他们顺利地通过了自然的选择,他们创造的文明高度发展,却无法承受精神的空虚,于是他们用过剩的面包换了水仙,用物质换取了精神的希冀。于是,竹影疏动湘帘垂地幽静了一脉春水,墨香盈室书香沁心挥洒出流芳百世的题序,一脉心香拈花烛的诗情,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画意,幽闲素拨凝绝弦音,石破天惊引逗秋雨。于是灿烂的中华文明敲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昂扬的笛声成为一段最高亢的旋律。人的精神脱去了贫瘠,获得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正是,人是有灵性的动物,是一个实在的个体。在物质领域他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在精神领域他具有意识的存在性,因而我们说,物质是具有首要能动性的,一切的生产活动必须首先建立于物质的基础上;但物质得作用不是一切,这需要精神的作用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精神的动力,然而五千年的精神财富竟随着人的精神麻木而逐渐逝去,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仅是愤世嫉俗、饮酒狂歌。但是,愤世的入了世,嫉俗的随了俗,一切的高洁都随物欲演变成了极端的利己主义;饮酒的早已醉生梦死,狂歌的也已佯狂而不知所之。于是,我们变穷了,穷的只剩下了钱。我们守着如山似海的面包,让他发酵、腐烂,竟不愿拿其中的一小块去换的一片水仙花瓣,昂扬的笛声由此逝去,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啊,你们于心何忍?
笛声何处?我们不是为精神文明唱挽歌的一代,先贤和哲人伸出温暖有力的手,穿越千年时空与我们相握,传达给我们的是所有遣词造句的经典,和着万紫千红的风情,让我们用简单的叮咛,唤回那满流着光与热的笛声,给心灵一方明净的天空。
笛声何来?亦何处去?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