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游戏•叫卖声1100字
一提起老上海的弄堂,一些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肯定还记忆犹新:自己(包括每个同龄人)都是在这窄小却热闹的弄堂里和伙伴一块儿长大的,也就是说自己的童年记忆一定都与儿时身在的弄堂有关。
这之中最令其印象深刻的,便是弄堂里流动的叫卖声了。上海弄堂里的叫卖和北京胡同里的吆喝不同。除却地方语言的差异外,上海弄堂的叫卖就像是在唱歌:每种货品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曲调”,且“唱歌”的人都很符合一种货品的旋律。就拿最典型的卖花姑娘来说吧:她们基本上都会穿着蓝底白花的布衣,梳一个大麻花辫,在尾端系上一根大红头绳,手里拿着一种盘子,并把它用绳子绑在脖子上,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对对装饰简约的小花,然后用标准的上海话边走边唱道:“栀子花——(升调)白兰花——(降调)”卖花姑娘的嗓音一般都非常细柔,再配上美妙的旋律,你就会情不自禁地买下一串洁白的栀子花或是白玉兰,把它别在领口,让香气芬芳四溢。而这种素雅的穿着风格很快就一传十,十传百,成了一成不变的传统。
但凡是住在弄堂里的上海人,几乎都会玩弄堂里的“老五样”,且个个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它在那个年代可是家喻户晓。如果住在弄堂里的人有不会玩的,多半是那家的父母太不仁慈,连门都不让出。这大名鼎鼎的“老五样”便是:滚铁环、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和弹珠。这五样可谓是“最耐玩的游戏”,毕竟弄堂里住着的好几代人都是这样从小玩到大的。而且每一代都很痴迷:只要一放学,就会簇拥到一个小角落开始他们的“游戏大会”。
其中最带劲儿的就属弹珠了!那时的男孩子经常会向别人挑战。如果赢了,就可以获得被自己打掉的弹珠作为战利品,并成为这场比赛的大赢家;输了,也只能乖乖“缴械投降”。当然也会有些不服输的,他们很快又去找别的“冤大头”赢回来,再次挑战。不过,结果仍是惨败——高手,永远都不会失误。
在那个时候,只要谁能够拥有一大袋子的弹珠,那他就是弹珠界的“贝克汉姆”,真真正正的孩子王!他会受到弄堂里所有孩子的敬仰,还会有人对他俯首称臣,当他的小喽啰。尽管如此,但他每天都得迎战其他对手。稍有差池,这得之不易的冠军也就只能拱手让人了。那些要面子的,甚至还会“金盆洗手”,从此“退隐”弹珠界。
嘻嘻,我记得外公的抽屉里就放着满满一袋子的弹珠,估计他小时候也是个弹珠高手呢!
除了这“老五样”以外,有些动手能力挺强的男孩子通常都会自己做一个弹弓,偶尔射一射掠过天空的小鸟。不过他们大都喜欢击落鸟儿筑在树上的巢穴——这种恶作剧最遭女孩子的反对了,但他们就是屡教不改。当然了,不小心打碎一些人家的玻璃也是时常发生,可人们也不怎么追究(除了一些蛮不讲理的门户)——因为大家早已习惯了这种松弛、自由的生活。不必保密,也不用担心任何安全问题。如今谁人不向往呀!
“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的空间。” 陈丹燕在《上海的弄堂》里这么写道。此外,我还想要补充一句:“上海的弄堂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全上海最适合他们玩耍的场所。”
弄堂•游戏•叫卖声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