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熟悉的诗人王芳宇--兼评lt;桃花依旧gt;》800字
于冬日的某个午后,邂逅几首好诗,就如同邂逅他的人。对于诗人王芳宇本身还不甚了解,因为仅仅是从他的诗中了解一些做为一个诗人的内在罢了。兼评《桃花》更是实在难以起齿。正如同我邀夏超同学为我的《雨落尘埃》作序一样。两人向来无甚联系。其实作序也无异于闭门造车。正如我不熟悉王芳宇同志一样。因此我知道这是我写此文的最大败笔。但还是要写。一来感谢先生赠书抬爱。二来尝试一下被文字撞的头破血流的感觉。以下诠当后生拙见。
顾成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王芳宇在童年那个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看见了一朵“桃花”。光彩夺目,奕奕生辉。他没有被“黑暗”的牢笼禁锢了思想。当思想被解放、被提升到一种灵魂的高度,变成臆想,便也成就了一个诗人。当诗人以一种府视的态度来洞察世事万物、善恶美丑,很遗憾,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都无法逃脱成为诗人笔下的猎物。可能 发个人感情为主。而做到了抒发社会性群体所有的情感,并对此做了精练的概括。要把握好这一点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诗歌才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是诗人文学功底厚积薄发的体现。那么我们仅从这些就可以判处定《桃花》是一本好书或者是值得读的书么?
不,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人说现代诗是纯粹的胡绉八扯。散文写的不像就叫诗。反正没有格式局限。对此我不想做任何解释。我只想说这是一个饿死真正诗人的年代。好,现在话题拉回来。对于《桃花依旧》,诗人通过美丽的想象,在平凡的事物中看到了不平凡。
例:
高粱红了
喧嚣的叶子
静如沉思
生命已挺拔为铁骨铮铮
一首歌来自遥远
渗入红透的土地
情感变得
温馨
而充满血性
--引自王芳宇的《高梁红了》片段
这种大胆的打破常规组合,增强了诗的生命力,又无过滥之嫌。实乃难得的佳句。是否值得新一代的先锋学习呢?而有些自称为“诗人”者,尽管打出各种“主义”、“流派”在诗坛招摇过市,自我吹捧,自我加冕,但仅仅在诗歌的局部语言特点和表现思想上做了一些探索,在社会的浪潮中也会被漠然置之。而王芳宇的《桃花》正在萌芽、开花、孕育着果实。诗坛的寂寞突然杀回了王芳宇这匹黑马。这种对诗歌的理性探索与追求理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诗歌在上
我们都得 又必须
仰望
我不熟悉的诗人王芳宇--兼评lt;桃花依旧gt;》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