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弄堂1600字
我想,或许在黄浦江西岸,在条条弄堂里,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才是“魔都”最浓缩、最淋漓尽致却又最本来的体现。
还记得我住在黄浦江畔金陵路的日子,出门就是弄堂。在这段时光里,我真正关注到上海隐匿的一面,也领略到了上海最真实的魅力。我想,或许在黄浦江西岸,在条条弄堂里,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才是“魔都”最浓缩、最淋漓尽致却又最本来的体现。
小时候,从家门口走出来,便有了拐入弄堂的冲动。上海的弄堂是出了名的,然而大多都藏得隐秘,只待有心人前去发掘。门前的弄堂叫福佑里,我去过一两次。走进福佑里,周围的环境仿佛经历了一次完美的蜕变:宽阔的马路变成了狭窄的小弄堂;嘈杂的汽车吵闹声也消失了,耳边只掠过一记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扬长而去。弄堂笔直且幽深,漫不经心地走一走,看似到底了,结果角落又突然新起一条弄堂;若沿着它走,弄堂会越来越窄,越来越弯,越来越暗,正当觉得有些透不过气时,倏地豁然开朗-又到了弄堂外的大马路上,这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晾晒的衣物悬在两栋矮房之间,老旧的三轮车挤在一起,乌黑的电线交织成一团,紧贴着房屋一直延伸下去。扬起头,才看见阳光和外面的上海。福佑里令人惊叹的地方不止在于弄堂的曲折。到弄堂里仔细看看,就会惊奇地发现每户的房门都敞开着,很少有虚掩着的,能听到沙哑的破收音机吐出的含混声音。从一户人家里传出笑声,夹杂着麻将碰撞的声音;又有一户人家里爆出响亮的翻炒声音,混着香味,跳动在弄堂之间,玩要的孩童不禁停下了脚步,轻轻嗅了嗅,便知道是饭做好了,不约而同地叫喊着。一位阿婆从门口探出头来,大喊一声,只见一个小小的身影从弄堂口闪现,打开双手,朝她奔来,越过几条弄堂,“嗒嗒嗒”,小鞋轻快地在路上敲打,孩子的头发飘扬起来,欢笑着扑到阿婆怀中,阿婆也笑了,摸摸他的头,便领他进了屋。傍晚,金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着小桌,碗碟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一切似乎都是越过这一片片矮房就都不会实现的东西,是上海本来的魅力,却又是在拔地而起的钢铁丛林的压迫下,逐渐沉默的魅力。
十年过后,我重回金陵路,带给我的是震惊和痛惜:弄堂被拆 了许多,那些曾经的住户也分道扬镳,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许多年轻人逐渐搬出了尚存的弄堂,弄堂里和谐热闹的气氛早已不及以往了。所幸福佑里仍被保留下来,但也时日无多。弄堂,似乎已被灯火了
阑珊的世界遗忘。我难以平复自己的心绪,拖着脚步向福佑里深处走去-我竟然遇到了他。十年前,这一带的老上海人一提起福佑里,便会不约而同想起一位磨刀人。在我的记忆里,这位磨刀人和弄堂不 的
能分开,好像他们从来就在一起。磨刀人是福佑里的居民,他的一生仿佛都没踏出过弄堂。他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只有在弄堂中历经“峰回路转”,才有机会找到他。他戴着一副沾满污渍的眼镜,坐在弄堂口,心不在焉地看着报纸。他的身旁摆放着一个早已烂了边角的木桶,里面零散地堆了一些零件。不知过了多久,磨刀人迎来了第一位顾客。顾客也是一位老人,比磨刀人年纪要大,两鬓发白,拄着一根外皮已脱落不少的旧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磨刀人面前,抬起另一只手,在随身携带的帆布袋里轻轻摸索,很快取出一把钝刀,慢慢递到他的面前。磨刀人倏地察觉到了什么,立刻放下报纸,两手小心地接过刀,端详了一番,像捧着一件绝世珍宝,随后将它置于木板上,用抹布在油磨石上沾了点水,便开始磨刀。他的两只手端平刀刃,脸凑近油磨石,双手不断地前进后退,不快也不急,很稳,很仔细,“嚓嚓”声有节奏地响起,磨刀人手上的青筋好似在有规律地跳动。半晌,有一滴汗水从额上淌下,他瞬间挥起手臂,准确地拭去汗水,又将手放到刀上,“嚓嚓、嚓嚓!”良久,磨刀人将刀刃换了一面,在油磨石上又沾了点水,继续磨着······过了一会儿,那位老人指了指刀,磨刀人站起来,把刀双手递给他,老人也双手接过,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十元,放在油磨石上,嘴角微微上扬,轻轻说了声“谢谢依”,便离开了。磨刀人将那张十元稍稍捋平,收好,然后目送着那位老人,看他缓缓走着,直到消失在拐角处。风提起报纸的一角,温柔地翻到下一页。磨刀人拾起报纸,悠闲地读了起来,他好像并没有为下一位顾客的到来做好准备,貌似一天一位顾客就可以使他得到满足。“爷叔,磨刀不好做了,快改行吧!”路人好心劝他,他却只是笑笑,不说话。他不会停止磨刀,也不会在这弄堂之外磨刀。他属于弄堂,弄堂需要他。磨刀人每天都在弄堂间游走,从不缺席。他固然是无奈的,和弄堂一样,是几乎要被时代所抛下的,然而他用他那锲而不舍的、坚强的磨刀声,在别人以为他要唱起含泪挽歌的时候,他却奏响了同时代浪潮抗争的战歌,他从无怨言,毫不畏惧,永不退缩。
如此想来,我既感动又敬佩。一些弄堂人对于“故土”的坚守是我们难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有着精神上的寄托和对文化的坚守,而我们却只有穿梭在现代化都市中的及时享乐,从而忘记了“本”。我们打着发展的旗号拆除城市的传统文化,是不是一种忘本的行为?上海真正的魅力被藏起来了。现在,尽管我也经常行走于黄浦江畔,去摩天大楼下仰望,惊叹于这些雄伟的上海的现代化产物,可我仍不忘抽空去看看弄堂,哪怕它们即将倒下;找找那位磨刀人,哪怕他已经真正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们总喜欢去仰望云霄,却忘记了安静下来去低头沉思,也许在生活的不经意处,才是一座城市魅力的无穷体现。于上海来说,这魅力就体现在黄浦江畔的弄堂和弄堂人中。弄堂里的上海是宁静又朴实的,也是陈旧而无奈的。它给予我的,是时代的声音。弄堂承载着许多东西,有上海特点,也有上海情结,更有上海精神。黄浦江的水还是那样平静,但愿弄堂能在将来成为富有人情味的城市“血肉”,而不是成为禁锢在纪念馆中让人走马观花的城市历史;但愿黄浦江畔的弄堂能被收藏在每个上海人的心里,奔流在城市的血脉中,成为属于上海和上海人的永恒 印象。
家门口的弄堂字相关文章:
家门口的弄堂1600字
上一篇:关于理想的作文:生命•小舟
下一篇:栀子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