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勇(教师手记之249)1400字
景山教材第十册语文第六单元都是历史人物单元,上完这一单元,我让同学们去找找这些人物的特点,大家很快发现这些人物身上都有着机智勇敢的一面。如《晏子使楚》中的晏子,《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将相和》中的蔺相如,《甘罗十二为使臣》中的甘罗,个个都是聪慧过人,有着超越常人的谋略和胆识,使他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才干。如晏子让楚王再也不敢小看他而代之以礼相待;诸葛亮令周瑜长叹一声,发出“真不如他”的感慨;蔺相如又让廉颇自愧弗如,负荆请罪;甘罗又让赵王对他的才能佩服不已。
这些人物可以说都是智勇的化身,我们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勇敢的价值,在临危中受命,在困苦中睿智,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就。晏子在威风八面的楚王面前能镇定自若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言辞中又能反唇相讥、不依不饶,真正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卓越辩才。诸葛亮在明知山有虎的情况下,却偏向虎山行,让周瑜摸不透他到底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在逼近曹军水寨时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体现了超凡的智勇,这种勇气来自于他对各种事理的分析和了解,能运用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在完成任务中不乏奇思妙想和侍机而动。蔺相如自然是智与勇的结晶体,面对秦王,它冷静以对,又不惜以死相拼,用巧计夺回和氏璧,并为维护赵国尊严,又冒死胁迫秦王击缶,与廉颇相处又用巧妙的方法获得了廉颇的理解与信任。甘罗更是宁死也要力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赵王明白了其中利害,方以成败论英雄。
然而,我认为真正体现他们智勇的并非这些,而是一个“仁”。“仁”是儒家学说的精华和灵魂,孔孟之道讲求仁,以仁治国,以仁治天下,以仁待人,以仁理事。真正的智、勇中必定有仁,有仁才是真智勇。同样,有智才是真正的仁、勇,有勇才是真正的仁、智,此三者,当相补充而完善。有智勇者如果没有仁义之心的话,其智勇也无非草莽而已。
看这个单元的几个主要人物,看似机智、勇敢的化身,实则是以仁治天下的典范。晏子对楚王的嘲讽,都是点到为止,而且寓讽贬于譬喻,并非直露表白,且对楚王恭敬、礼仪有加,若非楚王强人所难,故意嘲讽、取笑他,他也不会反治其人,而即使对楚王施以针锋之言,也都是物有所寄,意有所托,可以给他一个台阶,没有那种直接披露得一揽无遗的。因晏子心中仍有一仁义之心在,以仁对人,以礼待人,以理服人,是其智慧的力量所在。
诸葛亮更是表现了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大师风范,他能坐怀不乱,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也能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顾私人积愤,毅然接纳任务,并以莫大的胸怀确确实实地完成了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在周瑜的陷害下不卑不亢,以仁爱对他,以博爱对人。他能对鲁肃了解,信任他,使用他,也是仁爱的结果。以“仁”对人,才让周瑜小儿不得不赞叹诸葛亮果然神机妙算,因嫉而生恨,因羞而生誉,在仁人面前,嫉贤妒能之心已无用武之地。
同样,蔺相如的智勇更体现在对廉颇的仁、让上,他的忍耐与谦让并非因怕而生,实乃对将军的爱惜之情,怕的是告诉对方,会让人家下不了台,不告诉人家,又怕别人说笑话,继而能主动避之三舍,实为明智之举,也是其智勇的高超表现。一人如果能战胜自己的狭隘,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甘罗之所以要力谏,目的也在于其动机的优良,为黎民百姓着想,为天下苍生谋福,这正是一种仁,高尚的仁。
我们常说“仁者无敌”,是因为它真的很难做到,无敌在于它包罗万象,遍生苍生,为民谋福,为人谋祉。
(时2006-6-5)
真正的智勇(教师手记之249)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