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有感1600字
一段平凡的人生的历程,却带出不平凡的人生感悟.这是<<围城>>最后所给我的感悟。我们是否被围困在生活之中的无助的人民?
全文的语言充满真情实感,却又包含着一种诙谐幽默,这是给我的整体感觉。故事按照方鸿渐的行踪为线索,其中穿插着不少人物对话,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我把故事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飘洋归(1)
这个部分主要讲述鸿渐从外国留学回来直到去三闾大学工作的经历。
有一个情节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鸿渐为骗父亲,特地向爱尔兰人买文凭的事,后来还因为这件事而闹出不少麻烦。我们看见了,当然是认为他是爱慕虚荣的,可是往里一想,在那种封建的年代里,没有一个文凭是做不了事的,人们不管你的实际能力如何,没有文凭,就像没有安全标签的食品,让人难以相信。
由此一想,现代社会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人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知识还是文凭?这就不得而知了。
(2)爱情
作者为了表现鸿渐,虚构出两个女人,一个是爱他的,而另一个是他爱的,但最后他两个也无法得到,选择了离开。
苏小姐爱鸿渐是无可置疑的,她三番四次的让他与辛楣争风吃醋,为的就是想看出鸿渐有多爱她,单可恨的是鸿渐明白苏小姐的爱意,却又不及时拒绝。这不正正表现了他优游寡断的性格特点吗?
鸿渐是爱唐小姐的,他接近苏小姐无非是为了她罢了,但是最终两人也无法走到一起。
鸿渐也许是花心的,但他没有一脚踏住两船,他认定了爱的人就无怨无悔的追求下去,他勇敢地去爱,勇敢地接受失败,不也给了我们启示?
(3)敌人与朋友
说起来也挺奇怪的,鸿渐与辛楣这原本两个死对头的冤家,为了苏小姐斗的死去活来的,但最后听到苏小姐另嫁他人的消息,竟团结了起来,后来更是成了知心好友。
敌人与朋友的分界线也许很简单,就是为了某件东西或事的两个相对立场,也就是说,朋友也许是在某一时刻跟你反面,而敌人会跟你结成联盟。
可是,这也许会比那些表面是朋友,内心是敌人的奸诈小人要好的多吧?虽然那些人是你的敌人,但他们‘告诉’了你,而奸诈小人没有,而且也许在你翻过去的时候冷不防的给你捅上一刀,怎能令人不厌恶?
去三闾(1)赶路
为了去三闾大学,这一行人可谓受尽了颠簸,但我一直都纳闷为什么作者要大费周章写赶路的事呢?可是转念一想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用在与鸿渐他们一起赶路的李先生与顾先生身上可再适合不过了,说他们是教授吧,那心中不是充满财念就是色念,真不明白,通过了高尚教育的人们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如果这个恶性循环下去,不是有更多的人受到污染?
(2)工作
“职场如战场”这句话用在三闾大学也不假,什么从龙派,汪派等等大有江湖上黑道的风气。用学生当情报员也早已不鲜。唉,这年代,为了保护自己的饭碗,学生都可以当棋子,黑板上可以写“打倒XX老师”,还有什么不可做?
三.婚回
我们看鸿渐与孙小姐的结婚历程,是极其简单的,鸿渐没有对孙小姐表现他追求唐小姐时的热情,婚姻也许是理智的,而爱情是盲目的,所以鸿渐也许认为爱情是不可能产生婚姻的,或许他们的婚姻里也没有爱情。
2)亲戚
看过鸿渐与柔嘉婚后的生活,就像平静的海面,虽然时有风雨,但却是趋向于平静。他们也总要担当外交部长,他们要向各自的‘一国’安慰,以免发生“战争”,仿佛结婚不是他们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一般。
我看亲戚关系就像一个政治的舞台,也许婚姻就使这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国家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他们联系的桥梁。
〈〈围城〉〉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锅大杂烩,把很多很多的情景融入进来,其中也不乏许多人性的感悟,只是很婉转的表现出来。鸿渐像是一个被围困在城里的人,没有任何的一点自由,他永永远远也无法走出这座城,他的命运早已被安排好了,他总是以为自己有了自由,可以翱翔于天际,可是,他却连一点点的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读《围城》有感字相关文章:
读《围城》有感1600字
上一篇:皇帝的新装改写800字
下一篇:春天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