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斜杠”,成“顿号”1200字
“斜杠”不是连接这些身份的最好选择,也许“顿号”才是,因为他们的多重身份不是孤立存在的,那恰恰是他们的自我追求与他们对专业领域的精益求精。
我们的世界越发斑斓与包容,我们的生活面临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用以连接他们多重身份的“斜杠”给予他们更多可能性,也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面对席卷而来的“斜杠热潮”,我们需要站在高处,审视那一片乌泱泱的人群,更需以人为鉴,给自己一个理性自省的契机。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斜杠青年”中混杂着大量的乌合之众,对于那些东打一耙、西敲一榔头的人群,“斜杠”是监狱的铁栏杆,囚住的是真我的坚守和追求。他们只是艳羡他人生活的光鲜亮丽,而“斜杠”则恰逢其时地迎合了他们的心理。你且看一个人,既是“医生”,又是“厨师”;既是“老师”,又是“诗人”。这些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头衔扣在他身上,你说他还是一个真正目标明确、有理想和追求的人吗?抑或只是沦为一个头衔的“衣架子”?
我反对的是这样毫无目的的“斜杠”堆加,反对的是将职业生涯当儿戏的多元化,这样的“斜杠”既已成了囚禁真我的牢笼,那就应该坚定地告诉自己:破除也罢!
然而我绝不反对多元身份的存在,“多元化”是那些从事人文职业人士的自我修养。
倘若路遥不曾是名知青,我们就难以看到他以极其宏大的视角描摹了整个时代的《平凡的世界》,难以看到那些经风霜打磨后越发深邃的灵魂;倘若侯文咏不曾是名医生,我们就不可能从病房那个小小天地的人情冷暖中看见人性的恶意与屈从,看见生活中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与生生不息的希望;倘若柴静不是名记者,我们就难以跟随她的视角,感受把心放在麦芒尖上的挣扎与煎熬,难以在一次次自省中明白“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演艺圈盛传一句话,“没有丰富经历的人绝不能成为一名好演员”!
当这些多重的职业或身份属于同一领域,或是真正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铺就一条厚积薄发、繁花似锦的道路时,我们更不能一概而论地持否定态度。著名主持人董卿,当她走下主持舞台,成为《朗读者》等节目的制片人时,当她不再仅以端庄理性示人时,当她轻念出叶赛宁那句“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时,我们能从她的不同身份,能从她少有的感性中看出她独立人格的美丽与涵养,“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玉为骨······以诗词为心”。这便是多重身份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我绝对不会简单地反对多重身份,只要这些人明确他们多元生活的意义。对于他们而言,“斜杠”不是连接这些身份的最好选择,也许“顿号”才是,因为他们的多重身份不是孤立存在的,那恰恰是他们的自我追求与他们对专业领域的精益求精。所以我想对那些“斜杠青年”是,能否再重新审视一下“斜杠”的意义,也许最好的选择是破“斜杠”,成“号”!
破“斜杠”,成“顿号”字相关文章:
★ 破茧成蝶600字